【藍科技觀察】押注OLED,創維電視有些暗自神傷的味道。從創維財報不難看出,2022年創維電視的表現不及格。和海信以及TCL相比,創維后勢表現有些疲軟。
近期,創維集團發布了公司2022年年度業績報告,根據財報數據顯示,創維在去年共計實現營收近535億元人民幣,同比微漲5%。
在利潤表現層面,公司2022年度溢利及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本期溢利分別為14.07億元、8.27億元人民幣,雙雙遭遇同比下滑,而且下滑比例還不低,分別減少了28.4%和49.4%。
聚焦在電視業務這一主業上來看,創維則更顯困難。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創維智能電視系統產品業務營收超過182億元人民幣,相比前一年同期大幅下滑超過20%。
值得注意的是,創維電視在國內、國外市場營收雙雙遭遇了下滑,國內市場電視營收同比下滑超過23%,國外市場則下滑超過15%。
很明顯,如果說創維集團整體的業績表現還算能說得過去的話,那么其核心電視業務已然遭遇困境,這除了有全球電視市場遭遇“近十年最差”表現的無可奈何之外,也有創維自身的問題。
其中最惹人關注的一點就是,創維電視目前在押寶OLED電視層面的失意。
OLED降溫,中國OLED“代表”創維失色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電視品牌之一,創維電視在OLED技術的應用方面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自2014年推出中國首款OLED電視產品以來,創維電視在OLED領域的布局不斷加強,市場地位不斷提升。
在創維電視成為OLED技術中國“代表”的背后,是其中國首家、全球第二家具備OBM能力廠商的“硬實力”,也有它對OLED電視產品線的重視。
根據奧維云網發布的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創維在國內高端OLED電視市場的份額在2020年一度超過七成。2021年到2022年間,創維在國內OLED電視市場的整體占有率一直維持在五成上下。
創維在OLED領域的投入很大,但因為種種原因,OLED電視在國內消費市場一直未能迎來普及,這讓押寶OLED的創維難免受到影響。
同樣是根據奧維云網發布的行業數據顯示,在2021年的時候,OLED電視在整體電視市場中的占比還不到一個點。
要知道,那時還是OLED電視聲量最足的時候,即便未來它可能會經歷快速發展,相關機構預測OLED電視在2031年前也才可能會占據全球電視市場一成的份額,這種市場現狀和預期顯然決定了創維OLED的艱難。
有意思的是,現在似乎就連創維自己都對OLED失去了信心。近年來,創維為了應對電視業績困難開始主動尋求調整產品結構,“重點開發、應用Mini LED、高刷新率、VRR、高色準等新技術”,而此前被作為重點的OLED電視卻沒有迎來突破,這或多或少說明了一些問題。
可過去的投入顯然沒有辦法一朝之內收回。在電視競品們狂奔的背景下,更加凸顯創維電視的一絲尷尬。
創維OLED還有機會卷土重來嗎?
2022年,全球OLED電視出化量670萬臺,同比增長3.2%,而中國OLED電視出貨量為20.6萬臺,相比2021年有接近3成左右的負增長。
目前,全球OLED電視行業中,韓國LG一股獨大。數據顯示,2022年LG電子OLED電視出貨量為382.4萬臺,在OLED電視市場占比逼近60%,連續10年全球居首。
2013年至今,LG電子OLED電視累計出貨量突破1500萬臺大關。這表明,OLED電視仍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間。
LG打造的OLED電視銷往全球,已經成為行業寡頭,而創維同樣是全力打造OLED,為什么在中國市場雷聲大雨點小?
首先,創維OLED并沒有在行業產生共鳴,業內對這項技術持保留態度。
國內電視巨頭除創維以外,海信,TCL、長虹和康佳,對OLED電視始終持觀望態度。盡管此舉并不能表明OLED沒有市場,但創維身為先行者,在自身沒有做大的情況下,更無法引領一個產業發展。
其次,創維OLED缺少全球化的基礎條件。
LG打造的OLED在全球大行其道,除了在全球打下的市場基礎以外,用戶對OLED有一定的消費預期,這是LG在2022年全球范圍內仍然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反觀創維,OLED在國內一旦打不開銷路,在國際上更難打開市場。
雖然創維電視全球銷量進入前六名,但絕大多數是依靠中國市場和海外的OEM。海外市場自有品牌占比遠低于海信和TCL,這對于通過海外市場打開OLED銷售渠道的創維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創維OLED國內銷量沖高遇阻,國外市場無法打開,這是2022年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是創維OLED叫好不叫座。
不可否認,創維電視在OLED屏幕技術上有著很高的品質,其采用的是LG Display的OLED面板,這是目前市場上最好的OLED屏幕之一。這種面板采用自發光技術,可以實現絕對的黑色和高對比度。同時,它還具有響應速度快、顏色飽和度高等優點,能夠提供更加真實的圖像效果。
這種技術進階路線與全球電視市場面向高端、大屏的發展趨勢仍然契合。然而,這么好的產品創維卻沒有做起來,不得不說,這或許是市場決策的失誤。
電視是高度競爭的行業,一旦在某項技術上失去機會,或者說好產品與銷量無法適配,那么未來的路徑則會更加艱難。
要么死扛,要么尋找新的技術路線,但過去投入大量的財力精力物力如何收回成本?
這一步走錯了,還有挽回的機會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