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8 10:12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陸海晴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唯一的正道是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讓業績與規模實現正向循環。
近期,“幫忙資金”風頭再度強勁,頻頻現身多家基金產品,導致基金規模失真。
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在業內人士看來,“幫忙資金”營造出來的是基金產品的虛假繁榮,最終損害的是投資者利益,損傷公募行業公信力。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唯一的正道是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讓業績與規模實現正向循環。
虛假繁榮背后暗藏風險
“上周五,某期貨公司的領導來找我,問我需不需要‘幫忙資金’。”滬上某小型基金公司負責人李行(化名)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對送上門來的“幫忙資金”明確拒絕了。“小基金公司對‘幫忙資金’有較強的需求,因為小基金公司尚未形成品牌影響力,新基金發行較為困難。”
記者多方采訪發現,如李行所言,當新基金募集困難時,常有“幫忙資金”及時現身,幫助新基金達到2億元募集門檻。
除此之外,“幫忙資金”常常在以下兩種情境下出沒:一是迷你基金瀕臨清盤邊緣,“幫忙資金”在關鍵時刻現身,避免基金因連續60個工作日規模低于5000萬元而清盤;二是如果基金想要修改基金合同,需要召開持有人大會,而持有人大會召開的前提條件是——直接出具表決意見或授權他人代表出具表決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額大于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為了順利召開持有人大會,基金公司會選擇臨時引入“幫忙資金”滿足相關要求。
“‘幫忙資金’是行業內一個公開的秘密。”李行說,許多券商、期貨等機構均有這類業務,為基金公司提供“幫忙資金”,但是“幫忙資金”的成本相對較為復雜,沒有明確的標準。“有的機構可能會要價100萬元,有的則是進行資源置換,比如以分倉或者尾傭的形式來兌現等。”
優勝劣汰是必然趨勢
從“幫忙資金”幫過的基金來看,絕大多數基金規模并無起色,一些基金的規模更是“坐上了過山車”。某基金曾在一個季度里迎來14億元資金“幫忙”,但上述資金只短暫停留了三四個月,最終該基金還是不得不走向清盤。
滬上某基金研究員直言,公募行業快速擴容的當下,“幫忙資金”營造出來的虛假繁榮毫無意義。“‘幫忙資金’幫助基金產品成立或是維持運營,屬于治標不治本,最終基金依然長不大。當前公募產品數量超過1萬只,行業總規模超27萬億元,基金殼資源價值大打折扣。同時,作為信息最公開透明的資管產品,機構資金的進出行為都被記錄在定期報告中,最終損害基金公司乃至公募行業的聲譽。”
行業生態亟待優化
究竟誰給了“幫忙資金”生存的土壤?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不少尋求“幫忙資金”的基金公司也是無奈,其背后指向公募行業一個痼疾。
“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做大規模的最快方式就是發行新基金,這與銀行渠道有著很大關系。因為新基金能夠給渠道帶來更多收入,如基金認購費,因此渠道也有動力去發行新基金。相比之下,老基金的持續營銷相對較為困難,除非基金業績特別出彩,否則渠道很難有動力去推廣。”李行坦言,公募行業“贖舊買新”現象依然嚴重,“最終形成的結果是,基金公司一直在推新基金。”
“有的時候,不同渠道會定制不同的基金,這也導致基金公司需要滿足渠道要求,在不同渠道發行相似的基金。”華南某基金公司營銷總監坦言,一旦新基金募集失敗,對基金公司的聲譽將產生很不好的影響,渠道很難再和公司合作。此外,如果公司旗下清盤基金數量比較多,渠道也會“嫌棄”。“因此為了保成立、保住殼,基金公司選擇引入‘幫忙資金’。”
證監會去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引導基金管理人與基金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督促銷售機構持續完善內部考核激勵機制,切實改變“重首發、輕持營”的現象。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站在27萬億元的新起點,“幫忙資金”存在各種弊端,基金公司、渠道等各方應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攜起手來,對幫倒忙的“幫忙資金”說不。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