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8 11:15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蔚來1月銷量8506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46%;小鵬1月銷量5218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53%;理想1月銷量1.5萬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28%;比亞迪1月銷量15萬...
近期,主流新能源汽車公司密集披露了2023年新車銷量目標,普遍給出高增長的樂觀預期。不過,上海證券報記者在近期調研中發現,伴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近年高歌猛進的發展,從整車到動力電池等上游產業鏈投資熱中已經顯現產能過剩隱憂。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總體向好,但也要預防結構性過剩。
銷售目標與市場空間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蔚來1月銷量8506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46%;小鵬1月銷量5218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53%;理想1月銷量1.5萬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28%;比亞迪1月銷量15萬輛,對比2022年12月下降36%。
但是,銷量的下降,并沒有影響車企新年銷售目標的大幅提升。
蔚來日前明確2023年的銷量目標是對標日系豪華車雷克薩斯的在華燃油車銷量。數據顯示,蔚來2022年累計交付新車12.25萬輛,同比增長34%,而雷克薩斯2022年在華累計銷量18.39萬輛。由此推算,蔚來2023年的銷量目標接近20萬輛。
“電動車的滲透率還要增加。我們能在快速增加的細分市場里面發展,這個思路和在一個萎縮或者完全不動的市場里是不一樣的。”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2月6日對記者表示,蔚來的預測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里是屬于保守的。
除了蔚來,多家新能源車企也定下了2023年的銷量目標。作為A股新能源車公司龍頭同時也是2022年度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比亞迪的銷量目標尤其引人注目。比亞迪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為59.38萬輛。2022年,比亞迪實現186.35萬輛的新車銷量,短短一年時間,銷量大幅增長。
日前有消息稱,比亞迪內部將2023年銷量目標定到400萬輛。對此,比亞迪并未明確回應。公司稱,對2023年銷售目標不好判斷,因為受市場、消費需求及供應鏈體系等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廣汽旗下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近日表示,埃安2023年的目標是保50萬輛,爭60萬輛。2022年,廣汽埃安成績單亮麗,全年累計銷量達到27.1萬輛,同比增長126%,成為年度銷量最高的由傳統車企集團孵化的新二代車企。除了翻番的目標,古惠南還透露,埃安擬沖刺新能源汽車科創板第一股。
中國一汽董事、總經理邱現東也透露,2023年中國一汽的目標是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38.4萬輛,同比增長113.3%。此外,小鵬汽車2022年交付12萬輛新車,2023年目標為完成近20萬輛交付。理想汽車的新年銷量增速目標也接近90%。
車企的目標不可謂不宏大,但具體能否實現、實現多少,除了要看各家的執行能力,還要看市場的接納程度。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5%,作為傳統汽車制造強國的德國達到28%,美國僅7%,日本僅2%。有業內專家表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短期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不大。
電池產量與裝車量
伴隨新能源汽車熱,作為核心部件的中國動力電池市場2022年呈井噴式發展。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裝車總量達到294.6GWh,同比增長90.7%。同時,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銷也實現了大幅增長: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545.9GWh,同比增長148.5%;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465.5GWh,同比增長150.3%。
一邊生產,一邊裝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扣除68GWh的出口量后,2022年全年動力電池產量與裝車量兩個數據之間,已經出現183.3GWh的差額,相比之下,2018年至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產量與裝車量間的差額分別為13.58GWh、23.17GWh、19.75GWh、65.19GWh。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2年11月18日發布《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就已指出,近來隨著下游需求及產業規模爆發式增長,疊加多重因素影響,國內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階段性供需失衡嚴重,部分中間產品及材料價格劇烈波動超出正常范圍;上下游對接不暢,部分領域出現囤積居奇、不正當競爭;部分環節產能盲目擴張,低質低價競爭時有發生。
動力電池行業分析師邵元駿表示,動力電池產能需要提前規劃:一方面,無論是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還是目前發展迅速的儲能電池,電池需求會不斷增長。電池產線從建設到投產一般需要2至3年時間,供需兩端存在一定時間差,在需求持續高漲的情況下,動力電池目前出現產能過剩風險的可能性并不算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目前的增長勢態大概還能維持兩三年,2025年、2026年左右可能會到瓶頸期,轉向存量市場,相當于動力電池需求也會失去部分增量,需要提前考慮。
結構性過剩與均衡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預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將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銷量有望超過900萬輛,而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為688.7萬輛。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出現一些過剩現象,是結構性過剩。”對于2023年行業的高預期現象,安永先進制造與移動出行行業主管合伙人葉亮分析說,經過多年研發制造投入和需求培養,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總體向好,這是有基本邏輯支撐的。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局部可能會有過剩和落后產能。
對于產能的修正,葉亮建議,除了需要對盲目投資進行管理外,也需要對已經投資落地的產能進行合理疏導和轉移。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要避免重復投資,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盤活利用現有新能源汽車產能,減少投入成本。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表示,可以引導動力電池產能向儲能電池領域發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兩類電池可以通過共線生產,降低風險。另外,張翔建議,中國新能源汽車優勢產能可以增加出口。除了整車出口外,電池產能也可以出口,對接配套海外新能源車企。目前,寧德時代等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并開始在德國等國家選址設廠,將供貨海外市場培養成為企業釋放產能的新路徑。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