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可以換來真金白銀,隱藏其后的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
官方背景的百行征信5月底開業基本宣告了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試點機構拿牌之路的終結,但伴隨這兩年在線小額信貸的興起,隨之發展而來的針對各種征信分數的新型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了一下發現,這些新型詐騙手段可以概括為:利用提高信用分和借款額度為由詐騙,花唄套現詐騙,倒賣芝麻信用分等灰色數據倒賣產業鏈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從浙江省公安廳獲悉,今年以來,浙江省公安機關共破獲通訊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案件12000余起,打處通訊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嫌疑人5700余名,全省反詐中心止付被騙資金1.76億元,凍結被騙資金2.16億元,返還凍結資金8392萬余元。
其中,杭州市余杭區公安局從一例個案入手,偵破一起“提升螞蟻借唄額度”的詐騙案。
螞蟻花唄套現大案逾3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浙江省公安廳了解到,該犯罪團伙的頭目為一個90后趙某,余杭區公安局多次遠赴外地去調查取證,掌握了該犯罪團伙的詐騙手段:以點亮芝麻信用的個人信息星星,提高螞蟻借唄額度的名義騙取手續費。經過三個月偵查,余杭警方出動警力60名,抓獲團伙成員37名,刑事拘留36名,繳獲作案手機40余部。
經余杭警方查證,該公司架構完整,除老板90后趙某以外,還有經理、技術和財務各一人,組長若干人,其余均為銷售。老板趙某通過非法渠道購買大量的個人信息,由銷售人員冒充螞蟻金服的客服用網絡電話開展群呼,以點亮芝麻信用個人信息的13顆星星,提升芝麻信用分為名實施詐騙,目前警方已經串并全國同類案件1200余起,涉案金額200余萬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因被提高芝麻信用分和幫忙提高花唄額度或者協助套現而上當受騙的事情屢見不鮮,許多客戶按照約定支付手續費后并未收到款項或者被提高分數,而接著所謂的代理商就消失無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各類通過“花唄”套現、偽造或騙取他人信息網上借貸的案例層出不窮。
早在2017年12月底,全國首例“花唄”套現案就已被判刑。重慶地區的杜某某及其同伙利用多家網上店鋪,串通多名淘寶用戶虛構交易共計2500余筆,從“花唄”套現共計470余萬元。杜某某等人的行為被判定為未經批準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因非法經營罪一審獲刑兩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三萬元。
而在6月下旬,據媒體報道,湖南省澧縣人民檢察院也以涉嫌非法經營罪依法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劉某、黃某、甘某某。該三人通過虛假交易幫助客戶將螞蟻花唄的資金套現,并從中獲利。
截至案發當日,劉某、黃某通過“光有米”平臺,利用“螞蟻花唄”套現3.2億多元。劉某、黃某獲利約400萬元,甘某某獲利約100余萬元。
倒賣個人數據成灰色產業鏈
由于央行決定不再向包括芝麻信用在內的八家試點公司發放個人征信牌照。不發牌照,芝麻信用也可以在生活類方面提供數據服務,但不再能涉足金融類征信服務這一具有成熟商業模式和含金量的業務。因此,芝麻信用等首批試點的8家機構都已經在逐步退出與信貸有關的征信服務,轉向非金融類服務。
但是相當大一部分的現金貸平臺因為無法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原本就完全依靠芝麻信用分來做風控,芝麻信用的停止合作則無異于被掐住了要害。
這種背景下,買賣芝麻分的地下交易就在產業鏈的縫隙中生長起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事這種交易的公司多在杭州及江浙滬一帶, 業內部分的所謂征信公司、數據公司,其真實的業務就是倒賣數據。這也說明,一些平臺存在漏洞。
中國銀行(3.790, 0.07, 1.88%)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7月11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詐騙罪的法律淵源是刑法第266條,某些機構利用對評分標準的熟悉,找到其漏洞,傳授方法給犯罪分子,從而騙取金融機構、企業的資金,涉嫌犯罪。在2014、2015年,出現過一波利用銀行信用卡評分標準漏洞的事件,也因為違法犯罪被叫停。而倒賣公民個人信息,實際上也是犯罪行為,法律淵源是刑法第253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