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除安邦系3家、華匯人壽、國壽存續及剛開業的三峽人壽外,其余80家壽險公司均已發布2017年報。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各公司數據發現,2017年壽險公司盈利整體實現增長,排名居前的險企普遍有較高增速;有8家公司從虧損轉為盈利。不過,仍有28家公司2017年虧損。從2018年看,獲益于準備金折現率的潛在利好,壽險公司盈利有望繼續向好。
逾六成實現盈利
2017年80家壽險公司中,52家盈利、28家虧損;有可比數據的72家壽險公司2017年合計凈利潤1077.74億元,同比增長達57.12%。
盈利居前的公司中,平安壽險、中國人壽、太保壽險3家盈利在百億以上,分別為347.32億、327.52億、103.46億,同比增長42.09%、67.23%、28.75%。第二梯隊的險企中,泰康、太平、新華3家盈利在50億之上。
隨后,華夏、國華分別盈利40億、27億;友邦、陽光、前海、恒大、平安養老、中信保誠盈利處于十幾億級別。
這些險企的盈利多數實現增長,其中,恒大、華夏、友邦的凈利潤增速達三位數。
此外,2017年有8家公司從2016年的虧損轉為盈利,包括恒大、富德生命、平安健康、匯豐人壽、北大方正、中銀三星、新華養老、同方全球,其中新華養老為2016年8月新成立的公司。
5家“盈轉虧”
多公司成立8年仍虧損
也有5家公司從盈利轉為虧損,包括陸家嘴國泰、中荷人壽、長生人壽、中華人壽、昆侖健康,上述公司2017年凈利潤分別為-0.49億、-0.66億、-1.34億、-1.42億、-8.26億。
除中荷人壽外,其他4家公司在2016年雖然盈利,但也僅為幾百萬元,屬于處于盈虧邊緣的公司。而由北京銀行和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分別持股50%的銀行系險企中荷人壽,2016年盈利1.35億,2017年轉為虧損,是其2012年以來首現虧損。
在80家公司中,中融人壽2017年凈虧損11.44億,虧損最多,也較其2016年虧損擴大逾40%。
此外,在仍為虧損的公司中,有多家成立時間較長,營業超過8年也未能進入穩定盈利周期。如長生人壽成立于2003年,至今已逾14年;長城人壽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逾12年,2017年虧損7.23億,較2016年虧損額繼續擴大四成;信泰保險成立于2007年,2017年虧損7.59億,較2016年虧損擴大55%;另外,中法人壽成立于2005年,新光海航成立于2009年,也都處于虧損狀態。
這些公司既包括中資,也包括中外合資險企,虧損或多或少反映著行業典型問題。如,常年虧損的中資險企多與資本不足、股權頻繁更換問題相伴,而合資險企會面臨中外股東風格不同、難以協調以及經營不適問題。
今年利潤有利好因素
2017年壽險公司凈利潤轉好,從公布原因的上市險企的情況看,主要有兩大原因:投資收益增加;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更新的影響。2017年受國債收益率提升影響,壽險公司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不再下行,準備金補提壓力減小,對利潤的邊際負面影響減小。2018年,該因素對凈利潤的影響有望轉為正面。
海通證券非銀金融團隊4月底表示,基于目前的利率水平,測算出折現率假設基準曲線的上行趨勢將在2018年~2019年成立,疊加剩余邊際的穩定攤銷(釋放利潤),預計未來兩年利潤高增長無憂。
中國人壽一位精算師也對記者稱,2018年折現率假設預計將略微上調,準備金補提壓力減小,對今年利潤數據來說是好消息。今年一季度,中國人壽的凈利潤大幅增長119.8%,即有準備金釋放利潤的利好影響。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