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試點通知》)的發布,標志著稅延養老保險終于“靴子落地”,作為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保險,即將迎來嶄新的戰略機遇期。近日,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相繼發布年報,2017年養老保險公司業績也浮出水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了幾家專業養老險公司的年報,8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中,安邦養老暫未披露年報,人民養老2017年度尚未開展業務。其他6家養老險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16.8億元,同比增長68.44%。具體而言,6家養老保險公司中,僅國壽養老凈利潤下滑,公司凈利潤僅 0.14 億元,同比下降90.08%。
養老險公司規模利潤齊增長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泰康養老、安邦養老、新華養老、人保養老等8家專業的養老保險公司,主要經營企業年金、團體保險和養老保障管理業務。
其中,太平養老、平安養老、國壽養老、泰康養老、長江養老等5家集中成立于2005年和2007年,相繼獲得企業年金受托管理、賬戶管理和投資管理資格,形成了以國壽養老、長江養老為代表的專營企業年金等信托型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模式,及以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太平養老為代表的兼營企業年金和團體保險業務的發展模式。此外,還有近年來新開業安邦養老、新華養老、人民養老。
除安邦養老外,7家養老險公司均披露了2017年年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年報數據顯示,平安養老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75.6億元,同比增長14.82%;泰康養老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1.4億元,同比增長43.56%;太平養老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1億元,同比增長14.04%。
盈利情況顯示,平安養老凈利潤是6家養老保險中唯一一家凈利潤突破十億元的養老保險公司,占6家公司凈利潤總和的近七成。數據顯示,平安養老2017年實現凈利潤12.2億元,同比增長80.75%;泰康養老實現凈利潤1.82億元,同比增長170.74%;太平養老實現凈利潤0.83億元,同比增長近300%。
對此,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未來養老險市場持樂觀謹慎態度。“納稅人或者投保人延遲納稅增加了投保的積極性。不過,個人稅收遞延會是否影響稅務部門的積極性存疑。目前納稅人群體也比較有限,未來養老險市場取決于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如果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納稅人會減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家養老險公司凈利潤增長得益于投資收益的大幅增長。如平安養老2017年實現投資收益15.70億元,同比增長31.93%;泰康養老實現投資收益10.42億元,同比增長132.89%;新華養老投資收益為0.35億元,同比增長983.41%。
國壽養老凈利同比降90.08%
在7家專業養老險公司中,國壽養老是唯一一家凈利潤負增長的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90.08%,2017年僅0.14億元。據了解,國壽養老僅經營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業務和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據國壽養老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盡管公司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26%至9.11億元,但營業支出大幅增長拖累公司業績。
長江養老實現管理費收入6.53億元,同比增長61.23%;凈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80.79%。此外,新華養老2017年盈利666萬元,這也意味著新華養老在首個完整會計年度實現盈利。新華養老是由新華保險(47.050, 1.51, 3.32%)、新華資管共同發起設立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2016年9月19日正式成立,注冊資本為10億元。
此外,第8家專業養老險公司人民養老2017年度未開展業務。該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由人保集團獨家發起設立,注冊資本為40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養老保險公司在養老金資產管理領域的優勢逐步體現。目前,共有6家保險機構入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已有養老保險公司有明確的委托資金到賬。《每日經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原保監會披露的2017年養老險公司企業年金業務顯示,國壽養老、太平養老、平安養老、長江養老均有企業年金受托管理業務、投資管理業務,泰康養老擁有企業年金受托管理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職業年金基金的正式運營,為養老金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長江養老總經理蘇罡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職業年金的起步,會推動企業年金的提高,給養老金增量帶來新的發展空間。”蘇罡認為,應發揮養老金公司聚焦長期資金管理的核心優勢,全面服務養老保障三支柱。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