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多多、區塊鏈等日趨火爆的同時,在社交電商、科技金融熱門概念的掩映下,大量不法行為也呈加速爆發之勢。
日前,來自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的數據顯示,在目前所有的網絡傳銷類型中,以金融投資理財類、商城返利、虛擬幣、微商類型的傳銷組織數量最多,其中金融投資理財類傳銷占比30%,淪為新型網絡傳銷的主要模式。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28日,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共識別出3534個疑似傳銷平臺,平臺參與人數高達3176萬,且每天新增識別傳銷平臺30個左右。
對此,新近發布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指出,從傳銷組織出現時間的分布來看,近年來傳銷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2017年新出現的傳銷平臺占比高達58%,超過之前的總和,可謂是“互聯網傳銷元年”。
以已經崩盤的錢寶網為例,其宣稱項目年化收益率高達50%以上,收益組成=任務收益+簽到收益+推廣收益+體驗任務收益,其中拉人頭的推廣收益占了很大比例,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蜂擁而至,涉案金額高達300億元。
全國首例微信傳銷案——陳志華微信傳銷案,所謂的“亞洲催眠大師”陳志華,號稱交59800元代理費,每天只要轉發微信營銷課程,拉更多人來聽課,就能月入百萬元。該案涉案人員達329人,涉案金額達461萬元。
如今,打著“消費返利”、“消費多少返多少”、“消費增值”、“消費就是存錢”等口號的各類網上商城及線下商城,開始成為傳銷的新變種。已被查處的浙江萬家購物網,打著“滿500返500”等幌子誘使他人入會和消費,實行層級計酬,涉案人員190萬,金額高達240.45億元。
《白皮書》指出,互聯網傳銷打著創新的名義,利用新型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的勢頭并沒有被有效遏制,通過網絡發展下線,以移動支付、虛擬幣等新型手法進行交易,都令監管難度大大增加。
除了國內的金融理財類傳銷組織,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項目也魚龍混雜,很多組織打著創新的幌子,許以高額回報,其中蘊含非法發行、項目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由于不受國內機構監管,一旦崩盤或跑路,投資者往往投訴無門,損失難以追回,如百川幣、SMI、MBI、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美國富達復利理財、克拉幣、石油幣等等。
《白皮書》指出,新型網絡傳銷一方面存在傳播快、地域分散、隱蔽性強等特點,需要在技術上采用創新的方案及時主動發現;另一方面,在監管政策、法律法規上也需要與時俱進,特別是針對新型網絡傳銷新模式的盲區要及時填補。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