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成立基金規模創年內新高 增量資金“箭在弦上”
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緊鑼密鼓,截至3月1日,全市場已成立基金超過200只,累計募集規模超過1200億元,其中投向權益市場的資金約為400億元。已成立的偏股基金主要集中于有色...
“滿貫金牛基”再獲殊榮!大成高新技術產業入圍晨星2023年度提名榜單
晨星基金獎是公募基金業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以篩選標準嚴格、獎項數量稀缺著稱,能夠入圍提名榜單的基金鳳毛麟角。...
公募“一拖多”再引投資者質疑 專家稱投研能力是決定管理規模的關鍵參數
從產品類型來看,這類“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多為管理指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或者偏債型基金及貨幣型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而一人管理多只主動權益類產品的情況占比相對較少。...
千億險企“改名”,“白衣騎士”保險保障基金又下場了
在被接管兩年半后,“明天系”旗下的兩家保險公司風險處置工作于近日迎來階段性進展。
多只基金遇大額贖回 業內:警惕機構“包場”基金
據統計,截至2月28日,蘇秉毅管理的大成景恒A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達15.87%。這只2022年末1.18億規模的基金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小而美”。該基金自成立以來和近2年的回....
迷你基金上演“神奇逆襲”:一面防清盤,一面領跑全市場
第三方統計顯示,2023年前兩個月,主動偏股基金中漲幅最高的產品是國新國證新銳(不同份額以A類計,下同),漲幅約22.7%。...
經濟持續復蘇預期增強 基金經理對A股信心上升 消費與科技或是年內最大主線
近期A股市場震蕩幅度有所加大,行業、賽道、主題、熱點的輪動頻次加快,部分基金經理直言,這反映了前段時間市場做多信心并不充足,現在情況或有改變。...
重返27萬億!市場情緒升溫 基金“換血”加快!這一種類卻連續下跌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
業內提示:不能盲目將自購當作購買基金的“風向標”,有時也會“魚目混珠”
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產品向投資者傳遞信心,或是基金公司自購新發基金表達對投資機會的看好
攻守相宜 農銀瑞云增益6個月持有混合基金3月1日起發行
資料顯示,劉莎莎具有14年證券從業經歷,其中近5年公募基金投資經驗,近3年專戶投資經驗,歷經資本市場牛熊周期,擅長大類資產判斷。錢大千具有11年證券從業經歷,其中7年...
中郵醫藥健康靈活配置混合增聘基金經理梁雪丹
最新季報(2022年第四季度)內容顯示,該基金在四季度積極配置了醫療器械板塊,并均衡配置了中藥、化學制劑等板塊,優選了CXO里業績確定的的優質公司。......
QDII規模5年翻近5倍 年內近7成正收益 業績分化懸殊
和去年原油、豆粕等大宗商品占據收益率前列不同,今年在ChatGPT等題材帶領下,全球科技股表現強勢。
量化巨頭殺入賽道投資 是創新之舉還是投機取巧?
在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滿足投資人定制需求是行業指數增強產品出現的主要原因。
2月公募基金密集調研 儲能等板塊成香餑餑
2月份以來,公募基金公司馬不停蹄開展調研,與1月份不同的是,高端制造業公司獲調研次數位居前列。
“幫忙資金”風頭強勁 基金應當拒絕虛假繁榮
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唯一的正道是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讓業績與規模實現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