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 09:28 | 來源:金融投資報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17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28家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了上述科創板新股的跟投,合計實現浮盈收縮至17.27億元(去年同期券商跟投科創板新股浮盈約為9...
今年市場波動加劇以及新股頻頻破發,令主承銷商壓力倍增,尤其是科創板跟投制度下,券商“投行+投資”業務模式也備受考驗。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17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28家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了上述科創板新股的跟投,合計實現浮盈收縮至17.27億元(去年同期券商跟投科創板新股浮盈約為90億元)。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4家頭部券商的另類投資子公司跟投浮盈超2億元,這主要由于頭部券商具備資本金規模優勢,其另類投資子公司亦是市場中主流的股權投資機構。例如,中信建投旗下的中信建投投資跟投實現的浮盈最高,為4.84億元;該公司年內共跟投了14只科創板個股,晶科能源為其帶來的浮盈最高,為3.34億元。中信證券旗下的中信證券投資緊隨其后,跟投浮盈為3.72億元;其中,聯影醫療為該公司帶來的浮盈最高,為1.16億元。東方證券旗下的東證創新位列浮盈第三,僅跟投2只科創板個股,浮盈達2.2億元;昱能科技為之帶來的浮盈最高,為2.08億元。中金公司旗下中金財富目前跟投浮盈為2.06億元,最高浮盈同樣由聯影醫療帶來,為1.16億元。
跟投制度是科創板的一項制度創新,券商需要使用自有資金跟投。而今年以來,伴隨市場波動加劇,券商跟投“只賺不賠”的局面已被打破。目前,約10家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年內科創板新股跟投處在浮虧狀態。
但長期來看,科創板跟投機制也將為券商帶來增量投資收益。中金公司非銀團隊表示,“盡管短期市場波動對跟投浮盈有所擾動,但測算2019年至2022年期間(截至2022年12月2日),科創板跟投累計為券商帶來了89億元增量收入,對應收益率為34%。此外,伴隨注冊制改革,境內上市方式退出項目金額大幅增長,券商私募股權業務亦將有所受益。證券公司通過‘投資+投行’的模式有望深度參與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增厚業務鏈收益。”
當前,隨著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券商持續加大對另類投資子公司的投入,新設、增資的案例不斷增加。今年以來,證監會先后核準了甬興證券、中郵證券通過設立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限參與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并對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世紀證券申請通過子公司從事另類投資業務提出了反饋意見。
“實行‘保薦+跟投’制度,明確了保薦機構通過另類投資子公司以自有資金、按發行價格進行認購,通過資本約束的方式消除發行人和中介機構之間的利益捆綁,推動中介機構謹慎定價。”光大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王思敏表示,科創板實行保薦機構相關投資子公司跟投制度以來,券商在嚴格把關IPO質量、強化IPO和二級市場定價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保薦+跟投”的制度設計也將券商利益由原來短期的保薦承銷收益,轉變為須同時兼顧上市后長達兩年鎖定期的跟投股權收益,新制度的推出讓發行方、中介機構以及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博弈變得更加復雜。
此外,年內新股頻頻破發,也讓券商包銷不再是“躺贏”,而是壓力倍增。今年以來,券商對投資者“棄購”新股進行余額包銷金額已累計高達81.49億元(上市日統計),同比大增664%。其中,有3只新股的包銷比例超過10%。12只新股的包銷金額已超越券商的承銷保薦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