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1:00 |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北京金融街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見證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改革發展之路,也肩負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深化改革發展的使命和職責。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下一階段金融改革開...
????????11月21日至23日,正值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舉辦,一場名為“北京金融街30年”主題展也在北京金融街同步展出,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著30年來無數親歷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在金融街改革和創新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參會者駐足觀看。
????????翻開北京金融街建設和發展的歷史,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改革開放的鼓號齊鳴——1992年,北京市西城區報北京市委批準《關于恢復西二環東側(金融街)開發建設的請示》;1993年,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提出在西二環阜成門至復興門一帶建設國家級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成為國內第一個定向開發的金融產業功能區。
????????伴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金融街實現了同步成長。30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從種類單一的銀行體系向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發展,金融機構總資產超過400萬億元。這片北起阜成門,南到復興門,全長1700余米、寬600余米的金融街,以北京市0.02%的面積,貢獻了全市近40%的金融業增加值,創造了全市70%的金融業三級稅收貢獻,已經成長為中國金融中樞。目前,金融街集聚各類金融機構1900余家,重點金融機構800余家,總部企業175家,有16家位列《財富》世界500強,區域內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占中國金融資產規模超過三分之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力不斷凸顯。
????????對此,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金融街集聚了金融管理部門和多家金融機構總部,充分發揮了機構集聚、人才集聚的優勢,為金融機構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營商環境,助推金融機構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北京金融街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見證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改革發展之路,也肩負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深化改革發展的使命和職責。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下一階段金融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金融街將在而立之年再出發,不斷結出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累累碩果。
????????見證金融服務經濟發展
????????2022年初,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迎來開門紅,福清核電6號機組并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其成功運行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而這背后,是國家開發銀行多措并舉保障項目建設資金需求。截至目前,國家開發銀行福建分行累計為福清核電投放貸款超300億元。
????????近年來,科技創新成為金融機構服務的重要領域,在金融業的大力支持下,如“華龍一號”“海牛Ⅱ號”“深海一號”海洋一號D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更趨強勁。
????????像國家開發銀行一樣高效支持科技創新,實際上是數年來落戶金融街的金融機構持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縮影。金融街,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中國金融的地標。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找準定位、明確使命,是金融街建設發展的重要經驗和豐碩成果。
????????近年來,金融街進一步創新服務體制,按照“政府授權+跨界共治+專業運作+市場機制”的架構模式,形成北京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北京金融街服務局、北京金融街服務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論壇四位一體服務支持體系,全體提升服務能級。同時,先后出臺“金服十條”“金科十條”“金開十條”“科創十條”等政策,全方位、多層次構筑具有西城特色、全球視野的金融產業政策體系。
????????正是得益于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金融生態,近10年來,一批服務和承載國家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金融機構相繼在金融街落地,新入駐金融機構近800家。新入駐機構中一半以上為新興金融業態,三分之二以上為國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重要機構,區域業態結構持續優化,服務國家金融改革發展能力更加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金融街總部商業銀行支持制造業貸款余額規模超5.8萬億元,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規模超5萬億元。
????????作為立足首都、服務首都的金融機構,早在2006年就遷入金融街的北京銀行對此深有感觸。“金融街建設與發展是觀察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說,金融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今天的金融街不僅是首都金融的亮麗名片,更是中國金融業發展壯大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北京銀行持續打造科創金融、文化金融、綠色金融等特色品牌,完善特色金融服務體系。其中,在科創金融方面,把握北交所在金融街設立的機遇,加大對專精特新小企業服務力度,推出“高精尖雙益貸”“專精特新領航貸”“科企貸”等特色產品,強化科創金融服務特色,服務了北京市67%的主板、77%的創業板、67%的科創板及75%的北交所上市企業;在文化金融方面,累計為8900余戶文化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3200億元;在綠色金融方面,積極推動質押模式創新、行業服務方案創新和交叉場景創新,推出“京碳寶”數字化與低碳服務品牌,在綠色金融領域落地多項“首筆”“首批”業務。
????????勇當先行先試排頭兵
????????2021年11月15日,伴隨鐘聲響起,中國資本市場掀開嶄新的一頁——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一年后,肩負著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北交所,已經成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的“搖籃”,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資本活水。
????????近日,北交所迎來首個指數——北證50,其樣本股是按照市值規模和流動性選取排名靠前的50只證券,兼具代表性與成長性。據悉,北證50將為各方提供反映北交所市場整體運行的工具,進一步擴大我國資本市場指數體系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覆蓋面。
????????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77%,民營企業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49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5.4%,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創新特征鮮明。北交所開市一年來,累計實現公開發行融資26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約2億元。
????????北交所開市是金融街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金融街建設規劃構想始于20世紀80年代。彼時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如何破冰、眾多金融機構如何回歸,成為決策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一路走來,先行先試、創新發展早已融入金融街的血脈。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街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內涵。搭乘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兩區”)建設快車,金融街緊緊圍繞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承擔國家使命,積極服務國家金融改革,承接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京金融法院、金融網關、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等重要金融改革事項和國際合作重要金融基礎設施項目落地。
????????高盛高華證券獲批成為首批外商獨資券商之一,北京首家新設外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中國)注冊成立,全國首批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首單業務——中化財務,全國首家實現實物資產跨境交易、場內外匯結算和外匯原幣劃轉的交易所——北京產權交易所,全國首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華泰保險集團……金融街先行先試“首發”政策成效顯著,吸引多個首單項目相繼落地金融街。
????????多年來,金融街服務國家戰略和金融改革開放的能力持續提升,在服務外資金融機構落地、推動金融政策、產品和服務創新先行先試等領域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同時,金融街依托首都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優勢,通過科技賦能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率先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大力發展資產管理產業,以金融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截至2021年末,金融街總部商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規模超6萬億元。積極服務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開展金融科技、資本市場創新監管試點,西城區15個項目入選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項目,占全市65%;9個項目入選資本市場創新監管試點項目,占全市56%,凸顯金融科技創新核心承載區優勢。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既是中國擴大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重大發展成果,也是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步驟。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彼時,世界對于中國金融業的未來發展飽含質疑,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的銀行業在技術上已經破產”。然而20年來,中國金融業用自身改革成績和開放碩果作出了有力回應。
????????2019年1月31日,這個日子讓中國銀行客戶經理沈琳一生難忘。當迪拜950MW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融資協議簽下的那一刻,她在心里高呼:“我們做到了!”這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太陽能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銀行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的標志性成果之一。
????????重大項目建設離不開高質量金融服務。作為高級債務聯合牽頭行,中國銀行自2014年提出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到如今經營布局覆蓋42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累計跟進公司授信項目逾700個,授信支持逾2330億美元。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完全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在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機構國民待遇,放寬對外資機構在資產規模、經營年限等股東資質方面的要求,大幅擴大外資機構業務范圍。
????????擴大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金融街也見證了我國金融業開放步伐越邁越大,并且在不斷擴大開放中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自2020年國務院批復北京設立“兩區”以來,以金融街為載體的北京金融業擴大開放邁向新階段。
????????從大雜院居民區到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以北京市0.02%的面積貢獻全市近40%的金融業增加值;從傳統金融機構和總部企業聚集,到新入駐機構中一半以上為新興金融業態、三分之二以上是國家金融改革衍生的重要機構,金融街服務國家改革開放的能力更加突出。
????????今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戰略謀劃。這一年,也是北京金融街建設與發展30周年。站在新的發展階段,金融街如何繼續發揮好國家金融管理中心作用,助力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金融街發展離不開強勁的經濟增長動能;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要利用好北京政治中心以及金融管理中心優勢,打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也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要持續加強對金融人才的吸引力。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30年來,金融街從無到有,發展迅速,金融機構數量快速擴張,金融機構體系更加多元,金融街對全球金融機構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未來金融街要加大創新,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穩步推進金融街對外開放合作,打造金融街多樣性金融生態產業集群。
????????而立之年,風華正茂。今年4月,《促進金融街高質量發展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發布,為金融街未來發展謀定路線圖。可以期待,在政策引導下,在金融機構努力下,未來金融街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能力將進一步強化,金融市場功能更加完善,金融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雙向開放水平顯著提升,資產管理高地加快構筑,金融科技高地更加凸顯,金融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