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10:57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劉敬元 鄧雄鷹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目前市場反饋情況,絕大部分消費者車險保費下降,商業車險投保率上升、保額增長,廣受詬病的車險手續費下降。同時,車險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上升也隨之出現,保險公司更...
被稱為史上最大力度車險改革的車險綜改自去年9月份啟動,至今已9個月。
根據目前市場反饋情況,絕大部分消費者車險保費下降,商業車險投保率上升、保額增長,廣受詬病的車險手續費下降。同時,車險賠付率和綜合成本率上升也隨之出現,保險公司更加注重車險業務質量和管控成本。
車險綜改以后被市場主體拋棄的營運貨車市場,可以稱為我國“車險市場剩余業務”。“剩余市場”的出現,是車險市場化進程的必經過程,關鍵是如何正確認識這個市場和解決這部分市場需求。
一是需要堅定推進車險費率的全面放開。我國的車險費率改革采取的是分步漸進式改革,經過幾輪車險費率改革,目前我國車險定價已經逐步市場化,但仍有上下限的限制。這種方式有利于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和無序競爭。行業人士呼吁在必要的時候應盡快推進車險費率全面市場化,使車險定價真正反映風險,方能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賠付率過高導致的“限制投保”問題。
二是保險公司進一步強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對于車險業務,保險公司習慣于爭搶出險率低的私家車業務、避開風險高的業務。但當前市場增量有限,越來越比拼存量競爭能力,誰能做精誰就具有競爭力。而營運貨車這一規模較大的高風險業務,留給保險公司精準服務、精細化管理的空間巨大,國際上不乏從高風險業務起家的細分領域保險公司,也提供了一定借鑒。
三是對于真正的“剩余市場”,按比例強制分保。未來,待主流市場需求都已覆蓋但仍存在的極其小眾的剩余業務,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采取行政強制攤派承保的方式。
可以說,“剩余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并不罕見,比如發達國家的老年人車主,這類群體的車險市場化定價其實很高,但老人支付能力有限,實際價格提不上去,保險公司沒有承保意愿。國外對于這塊“剩余市場”,往往是政府部門介入,進行行政攤派,強制市場承保商按市場份額比例等進行分攤承保,否則會給予市場主體進行罰款甚至強制退出的處罰。
企業經營本身是逐利的,出于商業考慮,保險公司將高風險的營運貨車拒之門外符合商業邏輯。據證券時報記者的了解,不少保險業內人士認為眼下并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有人士認為,通過監管介入,對于真正的“剩余市場”按比例強制分保不失為一種方法。
但是從長期看,對于如此大規模的業務,還是需要通過市場化方式解決。
這需要保險公司專注這一領域,增加風險管控舉措,同時也需要營運貨車鏈條上的各方共同出力,一起改善行業生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