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09:5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城市的核心是人。”李迅表示,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十四五”時期的城鎮化與此前有何不同?新型城鎮化新在哪里?如何真正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城市的核心是人。”李迅表示,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李迅表示,“十四五”時期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中之重。他認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的“1億左右農村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雖已實現,但還要提高城鎮落戶質量,目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仍不足。
????????“愿進城、能租住、有歸屬是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關鍵。”李迅表示,雖然國家已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但當前阻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關鍵因素不僅是“進不來”的問題,還有農民“不想進”的問題。他坦言,由于農村補貼政策的普惠性和城鎮福利的局限性,戶口吸引力已逐步降低。應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質量,例如,對農業轉移人口在內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可負擔的租賃住房,真正讓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現代化生活,提高新市民對城市生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李迅表示,新型城鎮化在空間布局上應強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他指出,應該“抓兩頭”,既要發展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又要促進相當一部分重點小城市和縣城良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實踐中,部分經濟強縣、經濟強鎮的城鎮面貌與經濟實力不符,公共服務遠不能滿足管理和服務人口的需要,‘小馬拉大車’現象嚴重,縣城推進補短板工作受財政和土地指標制約較大。”李迅指出,除了加大對中心城市引領的都市圈建設外,“十四五”時期還應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對相關縣鎮加大支持力度,通過政策性資金專款專用、土地指標“戴帽下達”等方式,切實支持縣城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賦予經濟發達縣、鎮與之匹配的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推動符合條件的縣和鎮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特大鎮設市。
????????李迅認為,“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僅要靠農村本身,還需要依靠城市的帶動。當前以縣域為單元的產業和人口集聚態勢比較明顯,將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除了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發展,處于中間環節、作為連接紐帶的縣城作用也將更為明顯。
????????李迅還認為,新型城鎮化不是只在增量上做文章,還需升級存量。李迅表示,我國城鎮化上半場展現了比較典型的規模化擴張特征,下半場需要強調品質提升。不僅要解決“有無”問題,更要解決“優劣”問題。
????????“需要通過城市更新行動來提升城市品質。”李迅說,要通過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三舊一村”的改造,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這是城市更新行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擴大內需、構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舉措,不僅能夠化解過剩產能,還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自主創新留出時間和空間,為建筑原材料、建筑服務、房地產、建筑工程、社區服務等多個行業帶來市場機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