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1:01 | 來源:券商中國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早在2018年5月,常山藥業一份“國內ED患者人數約1.4億人”的公告震驚市場。
原標題:刷屏!中國有1.4億陽痿患者?常山藥業(6.110,-0.05,-0.81%)(維權)遭頂格處罰 證監局:誤導性陳述 不準確!監管持續“打假”
曾經一份“國內ED患者人數約1.4億人”的公告,強勢刷屏,刺痛了不少國人的心,更招致監管調查。時隔兩年半后,常山藥業的處罰結果終于出爐,處罰結果再度刷屏。
12月29日,河北證監局掛出針對常山藥業及其董事長、董秘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監管認為,常山藥業披露的“國內ED患者人數約1.4億人”、“未來中國潛在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元級別,市場空間廣闊”等內容構成誤導性陳述,對上市公司處以警告+60萬元的頂格處罰,董事長、董秘二人處以警告及30萬元的罰款。
早在2018年5月,常山藥業一份“國內ED患者人數約1.4億人”的公告震驚市場。在公告發布一周后,常山藥業遭遇證監會立案調查,一月后即收到河北證監局送達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不過,直至兩年半后,這一起行政處罰才算正式落地。
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的根基,更是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全面溝通的橋梁,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在新《證券法》正式實施后,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和對證券違法犯罪的打擊更加嚴格,上市公司及董監高、實控人等相關方,還需提起高度重視。
禍起“高調”公告曬證書
時隔兩年半時間,常山藥業的處罰結果終于落地。
12月29日,河北證監局掛出針對常山藥業及其董事長、董秘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維持了此前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主要內容:常山藥業被處以警告+60萬元的頂格處罰,董事長、董秘二人處以警告及30萬元的罰款。而復盤此次處罰,其內容頗為無厘頭。
回顧以往,2018年5月,常山藥業公布全資子公司獲得藥品GMP證書的公告,其GMP證書認證的車間為固體制劑車間,生產品種為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劑,該藥適用于治療勃起功能障礙(ED)。
真正令市場震驚的消息在于,常山藥業在公告中稱,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ED患者人數約1.4億人,假設其中有30%接受治療,人數將達4200萬人,假設接受治療的ED患者每年都能多次使用藥物,未來中國潛在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元級別,市場空間廣闊。
在公告后,常山藥業股價連續兩日接近漲停,股價創下階段性新高。然而,“中國1.4億ED患者”的驚人數據令其公告內容備受質疑。彼時曾有網友調侃,梳理A股藥企公告得知:陽痿1.4億,糖尿病1.1億,不孕不育2億,乙肝攜帶者1億,精神病1.8億……做人難,做健康的中國人難上加難。
迫于壓力,常山藥業在后續的補充公告中表示,其數據來源系國信證券(13.280,0.08,0.61%)2014年5月底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亦未向報告撰寫方咨詢其數據來源以及計算方法,未對其數據是否準確進行核實。
在上述公告發布一周后,常山藥業遭遇證監會立案調查,一月后即收到河北證監局送達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不過,直至兩年半后,這一起行政處罰才算正式落地。
監管部門:構成誤導性陳述
1.4億ED患者的數據如何而來?根據常山藥業所引國信證券2014年出具的《醫藥保健:抗ED藥物專題研究色不可戒,搶仿來襲》的研報,其中表示:中國總人口13.54億元,男性占比51.25%,其中20歲以上占76.98%,20歲以上ED患病率26.1%。相乘之下,ED患者人數為1.4億人。
類似地,在常山藥業意圖援引另一份東吳證券(9.560,0.08,0.84%)2017年的研報中顯示,40至70歲的男性中,不同程度的ED比率高達52%,“中國ED患者人數約1.27億”。
無論如何,常山藥業未核實數據即進行發布的信息披露公告實在是過于隨意,也最終招致監管的處罰。
河北證監局指出,常山藥業通過互聯網公開渠道檢索到證券公司研究報告后,選擇性引用部分數據,未注明數據來源及充分揭示市場風險,存在不準確、不完整的情形,致使或可能致使投資者對其投資行為發生錯誤判斷,足以對投資者產生誤導。
對此,常山藥業申辯提出,其是在對市場上相關數據進行比對篩選后,結合行業對市場狀況的普遍認識,最終選取了國信證券《抗ED藥物專題研究》研報中的數據,以作為《公告》中同類藥品的市場狀況進行披露,相關信息披露與事實情況一致,不構成誤導性陳述。
然而,常山藥業的理由并未能得到監管部門的認可。河北證監局指出,常山藥業的公告是通過互聯網公開渠道檢索、引用第三方機構研究報告的部分內容制作的,且未注明數據來源。事實上,國內對治療ED藥物進行專題研究的機構不止國信證券一家,調研報告亦有多個,常山藥業并未披露信息來源,導致投資者無法對信息來源進行檢索,無法了解確切的計算方法。
此外,常山藥業在公告中只是簡單提及“據統計數據顯示”,并沒有向投資者揭示相關數據屬于研究性結論,準確性待定,誤導投資者可能認為國內ED人數確為1.4億人。且公告未披露同類藥品的市場狀況,對同類藥物其他生產廠商只字未提。僅憑簡單的假設和推測即得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級別”,足以對投資者產生誤導。
此次行政處罰決定書落地后,常山藥業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信息披露,并表示對涉及內容高度重視,將積極整改,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切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誤導性陳述屢遭監管“打假”
與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造假、實控人挪用資金等原因所導致的信披造假不同,誤導性陳述的出現往往是相關負責人的粗心大意和暗搓搓的“蹭熱點”心理。
對于常山藥業的董事長和董秘,河北證監局指出,二人在履職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在公告的制作、審核過程中,未能嚴格把握信息披露標準并執行監管要求,未能發現公告內容存在問題。對于其“已恪盡職守、履行誠信勤勉義務”的申辯,河北證監局未予認可。
而在此之前,2018年7月,深交所已因此事對常山藥業及董事長、董秘給予通報批評的處分,認為二人未能恪盡職守、履行誠信勤勉義務。
類似的“蹭熱點”導致誤導性陳述,在今年的疫情期間更為高發。今年3月15日,泰和科技(20.650,0.17,0.83%)(維權)、秀強股份(8.080,0.10,1.25%)(維權)、雅本化學(5.840,0.11,1.92%)(維權)公告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三者均涉嫌誤導性陳述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三家上市公司均因“蹭熱點”引發股價大幅上漲,并收到交易所的關注函或處分。
與常山藥業相似,同為藥企的雅本化學也是在涉及藥品說明之時“翻了船”。在中科院發布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的消息后,雅本化學在回復投資人提問時稱,子公司樸頤化學是阿扎那韋以及達魯那韋關鍵中間體的主要供應商。此后,雅本化學股價出現暴漲,并隨即遭遇監管問詢。
今年9月,對雅本化學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落地。證監會指出,雅本化學其披露的達蘆那韋醫藥中間體業務信息未能客觀、準確、完整地反映實際情況,夸大了該業務的收入、產量、銷量和市場地位,具有較大誤導性。基于此,雅本化學被處以40萬罰款,時任相關負責人被處以15-20萬元罰款不等。
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新《證券法》中,強調了信息披露及時、真實、準確、完整、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同步強化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責任和交易所的自律監管職責,還特別寫入關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規范化要求。
在新《證券法》正式實施后,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和對證券違法犯罪的打擊更加嚴格。“蹭熱點”等違規行為雖然是A股市場老問題,但將要面對的是新法更為嚴格的定性和處罰。上市公司及董監高、實控人等相關方,還需予以高度注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