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09:15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浦泓毅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ST公司大多業績薄弱、主業僵化,甚至不少公司問題重重、積重難返。
這段時間,ST公司行情有點不一樣。近一個月,Wind ST概念指數累計上漲5.06%,而同期滬深300指數卻下跌1.95%;兩市144只ST股票中,有12只漲幅超過20%,36只漲幅達到10%以上。其中,*ST九有和*ST鵬起連續多個漲停,但兩家公司也并無實質性改變基本面的重大事項。如此場景讓人感覺似曾相識,這兩年眼看就要熄火的“炒差、炒殼”之風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眾所周知,ST公司大多業績薄弱、主業僵化,甚至不少公司問題重重、積重難返。即便如此,偏偏總是有不少人買單,為的無非是博一個公司可能脫胎換骨的預期,甚至僅僅是明天股價還會慣性向上的可能。實際上,熱衷“搞事情”的ST公司多,但能真正“搞好事情”的ST公司卻是鳳毛麟角。跟風投資ST公司血本能無歸的故事在A股市場上比比皆是。*ST博元有“中國好同學”送資產,最終沒有逃脫重大違法退市的命運;*ST華業三次在退市邊緣掙扎,最后也避免不了面值退市的結局。統計顯示,2018年和2019年以來,ST概念指數比上證綜指分別多跌了14和29個百分點。這樣來看,ST公司炒作之初,結局已經注定。
明明是問題公司績差股,不僅在二級市場上卻被炒成了香餑餑,在社交媒體上也成為議論焦點。股吧里各路英雄七嘴八舌,拿著股票的總預感還會再來一個漲停;沒拿到票的則義憤填膺、看不過去,卻也大多無可奈何。這樣的反應在成熟市場實在是少見,此前港股公司輝山乳業盤中暴跌90%,不見境外投資者有多大反應,境內市場的“吃瓜群眾”倒是討論得熱火朝天。畫風迥異的背后除了市場本身的差異,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成熟市場中,市場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投資者行為也更趨于理性。他們秉承著一個淺顯易懂卻被很多人刻意忽略的邏輯:投資風險股票需要自擔其責,掙了錢不值得炫耀,虧了錢也是其來有自,沒必要過多同情。
反觀A股市場,盡管近年來很多主流媒體和投資機構都在大力宣揚價值投資、理性決策,但從實際效果看,投資者的市場共識和價值投資文化都還未形成,投資行為散戶化的傾向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與A股市場比較分散的投資者結構、普遍欠缺的投資經驗和相對脆弱的風險承受能力密切相關。A股市場投資行為的隨意化、情緒化和短期化等特點也比較明顯。有些投資者要么絞盡腦汁挖掘內幕消息,要么盲目跟隨所謂的股評專家,要么一廂情愿解讀公司信息,真正形成了完整投資邏輯的個人投資者比例不高。在A股市場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下,盡管不少機構已經在堅持專業判斷、深入價值發現,但還是難以形成主流。
對于ST公司炒作現象,監管要不要管?當然要。對最近風生水起的ST股,交易所已經督促一些公司發了不少風險提示,有些還連連問詢。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投資者要理性交易。但是,要根本上解決ST股炒作的“本”,核心還是要靠市場自己來解決。無論是監管問詢、風險提示,還是交易核查、立案稽查,處理的都只是個案,沒有觸及根本。需要看到,ST公司的炒作現象只是從特定“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野草”。要讓這“野草”不再肆意生長,還得靠市場的“土壤改良”和自我凈化,培育形成價值投資的文化。
萬變不離其宗,要形成價值投資的文化,就要讓價值投資者能真正掙到錢。當投資者發現價值投資的盈利預期更有效、更穩定,炒殼的沖動自然就會逐漸消退。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價值投資掙到錢?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價格機制發揮信號作用。決定股票價格的,除了公司價值本身,還有供需關系。當前來看,制約價格反映價值的主要矛盾,可能還是供需關系的不盡平衡。這就需要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入口端,要繼續保持股票供給,把股票稀缺性產生的溢價從源頭上降下來,讓價格回歸到價值的基礎上。出口端,需要嚴格執行退市制度,有一家退一家,打破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虛無預期。價格機制搞對了,價值投資才有基礎。
實際上,資本市場已經走在了這樣一條正確之路上。今年以來,監管層深入推進資本市場的各項改革創新,A股市場價格的結構性分化已經顯現,有核心資產的公司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可。上證50和180指數分別累計上漲27.91%和24.33%,而ST概念指數卻是下滑12.59%。雖然可以想見,ST公司的炒作可能短期內有所反復,但只要堅持把市場化改革的道路走下去,最終就會像成熟市場一樣,培育出理性健康的投資生態。那時候,投資者將對ST公司不再密切關注和熱衷討論,取而代之被熱議的將是那些含金量高的優質公司,因為只有價值投資才能掙到錢。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