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被喻為互聯網新三巨頭之一的美團點評正式敲響了港交所的大鑼,而其一直以來頗為低調的金融業務,也終于在招股書中初露端倪。
早在2015年美團金融成立之初,王興便曾許下“打造千億資產規模金融事業”的豪言壯語,如今三年已過,美團從被質疑是否合規經營,到集齊“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銀行、保險”四張牌照,發力不可謂不迅猛。
然而,從上市前披露的招股書內容看,美團的金融業務被歸納在 “新業務及其他”部分中,仍不足以單獨列為一項收入,存在感不高;其貸款業務——待收貸款余額約為20.92億元,相比其“千億資產規模”的夢想相差甚遠。
瘋狂的牌照收割者
回顧美團的金融牌照收割之旅,支付牌照既是其最早拿到手的一張,也是拿得最艱難的一張。作為切入金融服務、積累數據的重要入口,支付環節對于互聯網公司開拓金融業務有著深遠的意義,而獲取牌照的方式無外乎申請和收購兩種。美團入局互金行業的2015年,正是央行全面收緊支付牌照發放的一年,牌照申請較為困難;若是要收購牌照,堪稱天價的收購價格,對當年虧損105億的美團來說,又有些難以承受。
受困于此,美團想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在沒有支付牌照的情況下上線美團支付,但隨即遭到了監管的嚴厲問詢。最終,還是王興在亞杰商會的老同學孫江濤出手幫了他一把,將自家的錢袋寶打包出售,美團這才如愿拿到了支付牌照。而為了這張遲來的支付牌照,美團付出了13億人民幣的成本,是其當年總營收的十分之一。
取得支付牌照后,美團開啟了瘋狂的牌照收割之旅。2016年11月,由美團出資的重慶三快小貸公司獲批成立,美團獲得小貸牌照;此后12月,吉林億聯銀行成立,王興控制的吉林三快公司持其總股本的28.5%,美團又成功拿下民營銀行牌照。時間來到2018年2月,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獲原保監會行政許可批復,其大股東天津三快科技為美團100%控股。至此,美團完成了從無證經營到持證上崗的轉變。
不溫不火的金融業務
在相繼取得支付、小貸、銀行、保險牌照后,美團金融基本已經打通整個金融鏈條。如今,美團APP內置有理財、信用卡、借錢、保險等各項金融服務,但對比其他互聯網巨頭,美團的表現只能說是不溫不火。
在支付業務上,美團費勁九牛二虎之力、花費13億資金拿下的支付牌照,卻并沒有有效減少其對外部渠道的依賴,降低自身支付成本支出。從動機來看,自詡“賣藝不賣身”的美團之所以展露出對支付牌照的迫切渴望,無非是想打造“支付+場景”的生態場景,完成“去騰訊化”。可就在美團拿下支付牌照后的數月,微信在二級菜單“錢包”頁面便開辟了“美團外賣”入口,這一措施固然為其帶來了可觀流量,但當美團準備打造自身支付體系時,便成了一種桎梏。
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美團就支付業務向騰訊支付的服務傭金總額從3930萬元攀升至3.07億元,而2018年截止到4月30日,該項金額的支出已經達到了1.57億元。誠然,這其中包含美團訂單支付業務增加的客觀因素,但從側面反映出的是,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已經瓜分了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的情況下,大多數用戶在使用美團消費時,仍偏好選擇微信支付,消費者的固有支付習慣根深蒂固,想要改變十分困難。
再來看被稱作互聯網企業“現金奶牛”的小貸業務,美團的B端產品美團小貸,是其子公司重慶三快拿下小貸牌照后,開展的自營商戶貸款業務。產品包含額度15萬以內的極速貸和額度最高100萬的經營貸兩種。
在美團最初設想的金融模式里,拿下支付牌照后布局線下收款終端,輔以平臺提供的穩定流量和龐大交易數據向商戶投放運營貸款,可以給自己帶來不錯的現金流和利息收入,同時充分把控商戶的還款能力,將其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然而,商戶貸的發展卻并不像美團想象的那樣美好。據9月4日更新的招股書數據,美團投放給商戶的待收貸款余額約為14億元,對比同樣開展商戶貸款業務的餓了么,其與和螞蟻金服聯手后僅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向商戶投放的應收貸款總額就已達到150億元,體量超出美團十倍。
B端產品中規中矩的表現,使美團轉而瞄向C端的潛在市場。其實早在2016年,美團便與招聯消費金融合作推出了個人信貸產品,但孩子終究還是自己家的好,單純的導流變現不能帶來多少實際效益,更不能滿足美團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擴張野心。于是乎,美團在前段時間悄然上線了一款名為“美團生活費”的個人信貸產品,開始嘗試拓展自營消費金融業務。
據了解,提供美團生活費貸款服務的主體是美團出資成立、此前取得小貸牌照的重慶三快小貸公司。同時,美團生活費功能并沒有完全上線,目前只針對部分受邀請用戶開放,屬于產品的“試水”階段。
美團對待個人消費貸謹慎的態度,從側面反映出了目前互金信貸業務的潛在風險。坐擁3億多交易用戶量的美團固然渴望在消費金融領域更進一步,但在P2P行業爆雷潮持續不斷,商業銀行與消費金融公司不得不面臨共債風險的當下,任何涉及信貸業務的風險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注視。在此前的招股書中,美團也提到,此前監管發布的《關于規范和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可能會對公司的該業務產生沖擊。
綜合來看,近年來,美團雖然在支付、消費信貸等互金領域全面出擊,但卻戰果寥寥。究其根本,身處互聯網第二梯隊的美團,在互金風口正盛時,糾結于成本過高等因素,一直猶豫不決沒能合規進場,待到市場份額被第一梯隊瓜分干凈后才幡然醒悟,匆匆入局而自身體系產品的打造尚未形成特色,自然只能落得殘羹冷炙。
“千億夢想”路漫漫其修遠兮
從戰略布局角度來看,美團金融的布局中規中矩,且整體上慢半拍,在支付、消費金融等領域都錯過了行業最佳風口期。
美團金融成立的2015年,正是互金巨頭廝殺正酣的時候。互金幾大巨頭:螞蟻金服、騰訊金融以及京東金融,在第三方支付、保險、理財、消費金融等領域展開全面戰爭,充分向投資方展示著自己巨大的潛力。以螞蟻金服為例,在完成B輪45億美元的融資后,彼時其估值已經達到500億美元。而反觀美團,卻連一張金融牌照都難求,僅囿于生態圈流量和資源的金融變現,缺乏足以撬動其金融業務快速發展的亮點布局和手段。
美團金融目前的發展現狀,某種程度上是王興在互聯網領域“多線布局”作戰思維的一種反映:多線布局,每條線都不會成為真正的戰略重心,投入的資源總體有限,除了在團購外賣核心領域,其余業務自然只能在行業內中處于跟隨者狀態。
長期處于巨額虧損也是制約美團金融發展的主因之一。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美團點評的營收為263億人民幣,凈虧損額為288億,經調整后仍然高達42億元。對此,美團表示,導致虧損的主要因素是持續加大投資新業務,以及為獲取更多交易用戶,穩固市場領導地位而產生的較大的銷售及營銷開支。而根據此前的股書內容披露的財務數據,美團在2015至2017年,均出現了數十億規模級的虧損。
正因如此,美團才急迫想要登陸二級市場補血,然而投資者對于美團的反饋卻很現實。僅僅在上市首日短暫上漲后,美團很快一路下跌并破發,并至今處于低位。
回頭看美團金融,在巨頭林立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流量的固然重要,但只靠拼流量的思維模式,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未來,美團金融若想要實現當年的“千億夢想”,恐怕還需在戰略層面予以金融業務更多地側重,投入更多地核心資源。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