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1 10:4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全球精準醫學的賽道上,中國正在加速前行。
精準醫學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地球上有近75億人口,每個人的生理狀況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心跳快一點,有的人體溫高一點,有的人的基因更活躍一點。既然如此,所有人都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疾病治療,可能就不那么合適了。
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精準醫學”的概念,為每個人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效果。這個理念非常科學。比如同樣是失眠,有人可能僅僅是出于精神壓力,有人則可能是大腦發生了病變。簡單使用安眠藥催眠,只是治標不治本,更有可能延誤了關鍵的治療時機。
這和“生物銀行”有什么關系?
精準醫學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治療理念,但要真正應用精準醫學的方法,離不開大數據的積累。試想,要看懂某種疾病的百態,我們勢必需要先收集齊這一百種相關病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想了一個方法——建立“生物銀行”。就好像我們把錢存進銀行一樣,科學家們會把生物的遺傳信息、生理信息存進“生物銀行”,供分析研究。
這樣的例子在全球屢見不鮮,日本、加拿大、芬蘭、冰島都曾開啟過類似的項目。但在其中,英國的“生物銀行”規模最大。在2010年,它就收集到了50多萬名個體的信息。這些大數據也給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找到了關于疾病的更多洞見。
今天的《自然》論文說了些啥?
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一共刊登了4篇有關英國生物銀行的文章,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其中有兩篇文章是研究論文,另兩篇文章則是《自然》的新聞報道與編輯評論。
第一篇研究論文講述的是“生物銀行”的構建流程。研究人員們在2006到2010年期間,收集了50萬人的尿液、唾液、以及血液等樣本,以及家族病史、生活習慣等信息。這一前所未有的高質量數據庫,讓全球數千名科學家得以開展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疾病。
第二篇研究論文正是這些大數據帶來的結果。研究人員們分析了8400多名志愿者的大腦圖像,并將大腦結構與功能與這些志愿者的遺傳信息進行了聯系。他們發現,不少腦區的體積受到了遺傳的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何基因組中的一些片段,會增加精神分裂癥的風險。
總結
這些令人興奮的成就,只是“生物銀行”諸多成就的一個開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中國也啟動了國家級別的基因組計劃,繪制國人的精細基因組圖譜。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也完全可以期待,中國的“生物銀行”會在不久后開始建立。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來自中國人的數據,無疑能提供更為準確和相關的精準醫學建議。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精準醫學的賽道上,中國正在加速前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