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03:2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全國股轉公司公告了103家未披露2017年年報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名單,并決定自7月9日起,對其中61家公司股票終止掛牌
7月7日,全國股轉公司公告了103家未披露2017年年報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名單,并決定自7月9日起,對其中61家公司股票終止掛牌。7月16日,又有ST昊福等11家公司股票終止掛牌。
其余未披露年報的公司,在所涉及的違規及其他事項處理完后,也將被終止掛牌。最終今年將有103家被強制摘牌的新三板公司,這一數量遠超去年。數據顯示,2017年因未披露年報被強制摘牌的企業共18家。此外,作為主辦券商,安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被強制摘牌企業最多,分別有6家公司在榜單中。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截至7月16日中午,包括被強制摘牌的公司在內,今年已有842家新三板公司從新三板退市。其中,共有33家公司摘牌源于“轉板上市”,75家摘牌由于“暫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報告”,335家“生產經營調整”,另有396家屬于“其他不符合掛牌的情形”。
嚴監管落地
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中的相關規定,新三板掛牌公司如果出現“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年度報告或者半年度報告的,自期滿之日起兩個月內仍未披露年度報告或半年度報告”的情形,全國股轉公司將終止其股票掛牌。
全國股轉公司表示,掛牌公司作為非上市公眾公司,按期披露定期報告,是其最基本的信息披露義務。對未披露定期報告的掛牌公司實施終止掛牌,是全國股轉公司落實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的重要舉措。
“掛牌公司基于自身發展戰略考慮、履行內部決策程序選擇主動摘牌的渠道是順暢的,并不影響企業后續正常的經營發展。”全國股權公司指出,強制摘牌意味著已經不符合持續掛牌條件,部分企業還伴隨有違法違規行為。“強制摘牌”是市場的強制出清。
實際上,從監管檔案和以往財務數據看,一些被強制摘牌的公司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根據全國股轉系統人士披露的數據,截至6月30日未披露2017年年報的103家企業中,有6家已被正式立案調查,31家存在其他違規待處理事項,49家企業存在持續經營能力不足、業績大幅下滑、連續虧損的情形。其余17家公司中,有10家公司現金周轉困難,存在公司或實際控制人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或實際控制人股權被大比例質押凍結的問題,一部分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甚至已經失聯。已披露的年度數據顯示,以上提到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企業中,虧損額最大的達到8817萬元,營業收入同比降幅最大的達到87%。
根據全國股轉公司對103家企業2017年半年報數據的統計,這些公司的資產規模、利潤水平明顯低于新三板掛牌公司平均水準。其平均資產負債率達73%,部分企業負債率超過100%,平均經營性現金流為-960萬元,平均凈利潤為-384萬元。
摘牌潮猛烈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被強制摘牌的103家企業,涉及50家主辦券商。其中,被強制摘牌企業最多的是安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分別有6家公司在榜單中;此外,申萬宏源、長江證券、招商證券各有5家督導企業在榜單中,國信證券、中泰證券各有4家企業被強制摘牌。
值得一提的是,7月13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6月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結果,6月份全國股轉系統共記錄券商負面行為40條,比5月份減少10條,執業負面行為減少意味著券商執業質量環比有所提升。6月份,按照《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負面行為清單》中的調整系數調整后為39.5條,涉及25家主辦券商。其中,推薦掛牌類0.5條,占比1.27%;推薦后督導類26.5條,占比67.09%;交易管理類10.5條,占比26.58%;綜合管理類2條,占比5.06%。
評價結果顯示,6月份共有102家主辦券商參與評價。評價點值排名前五的主辦券商為:安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泰證券、財通證券、東吳證券(并列第五)、西部證券(并列第五)。綜合點值為100分的主辦券商共有12家,上述5家全部在內。
由數據可以看出,6月份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點值排名前兩位的正是被強制債券企業數量最多的兩家券商安信證券和中信建投。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數據統計,截至7月16日中午,今年共有842家新三板企業被摘牌。其中,7月份目前已有135家摘牌; 1–6月份中,分別有109家、64家、126家、198家、109家和101家。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在春節休市的2月份僅有64家公司摘牌,其余月份摘牌數均超過百家,上半年1–6月份共有707家企業摘牌,平均每月約有118家企業摘牌。其中4月份共有198家企業達到目前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摘牌公司中,退市時每股凈資產低于1元的有92家,且有10家的每股凈資產為負,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在摘牌時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
但就在兩年前,市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上半年,幾乎每天都有大量公司掛牌新三板,而摘牌公司則屈指可數,半年內只有9家。到了下半年,新三板繼續擴容,摘牌公司相應增多達到了47家,2016年全年共計僅有56家掛牌企業離開了新三板。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和2014年,分別只有13家和16家企業摘牌。
真正的“摘牌潮”從2017年開始。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共有709家企業摘牌,月平均摘牌家數約為60家。進入2018年,“摘牌潮”來得更加猛烈,今年剛剛過半,目前的摘牌公司數量已經超過了2017年全年。
而各家公司摘牌原因也各不相同。隨著新三板體量的不斷壯大,企業摘牌的原因已經開始趨于多樣化。上海一位中型券商新三板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三板掛牌的相對低門檻使得這個市場有大量資質一般的公司,這些公司中有些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了維持掛牌的各項費用,有些可能是受到監管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有些公司可能是出于公司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同時新三板融資情況也并不樂觀,新三板也面臨著優質企業的流失,一些資質好的公司越來越多地選擇去A股IPO,多種因素造成了新三板摘牌公司數量不斷增多。”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