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對影子銀行的強監管,去年銀行理財增速明顯放緩,特別是同業理財規模和占比“雙降”,影子銀行去“影子”初見成效。
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題為《中國影子銀行圖譜:結構與動態》的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實際上是“銀行的影子”,核心仍是商業銀行,證券化和金融市場工具只扮演有限的角色。同時,中國影子銀行結構、規模和形態正迅速變化,主要增長領域已從影子信貸供給轉移到為缺少正規銀行信貸的私人公司提供儲蓄替代工具和信貸資金;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已出現并迅速擴大規模;P2P借貸等基于互聯網的信用中介新形式發展迅速,增加了儲戶、銀行和債券市場間傳導金融沖擊的可能性。
“銀行的影子”成最大風險點之一
按照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穩會”)給出的定義,“影子銀行”是受到較少監管或者不受監管的信用中介活動和機構。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曾將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歷程概括為:一場業務創新與監管博弈的“貓鼠游戲”。
BIS報告概括了中國影子銀行的五大顯著特點。首先,銀行是中國影子銀行的中心,證券化和金融市場工具只起有限作用。中國影子銀行通常被稱為“銀行的影子”。
其次,影子銀行為信貸資質不足的私人公司提供儲蓄替代工具和信貸資金。一方面,受對高收益儲蓄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推動,影子儲蓄工具正逐漸將家庭和企業儲蓄從常規銀行存款中分流出去;另一方面,影子銀行正采用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形式對無法或難以獲得正規銀行貸款的企業發放影子信貸,并從中獲取收益;此外,另一種規模較小但擴張迅速的影子信貸形式是P2P。
第三,影子信用中介的存在使商業銀行、影子銀行實體與中國債券市場更加緊密聯系。大量理財資金被投資于債市,突破了僅能由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市的限制。同時,理財資金主要流向非銀行部門,非銀行機構又將資金投資于債券或其他貨幣市場工具。銀行、影子儲蓄工具和債市之間的這種聯系,實際上限制了債市的多元化作用,即限制了債市在銀行貸款不足時提供信用供給的潛力。此外,近年來新型“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的蓬勃發展,使得正規銀行和影子銀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復雜和不透明。
報告也提到,與美國相比,中國影子銀行的復雜性有限。但是,當前影子儲蓄工具和債券市場緊密聯系,且出現了“結構化”影子信用中介等新形式,均表明中國影子銀行正越來越復雜。此外,中國影子銀行普遍存在顯性和隱性擔保。
如今,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等已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監管高度警惕的“四大金融風險”。去年11月央行官網刊發行長周小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文,談到了我國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其中之一便是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的影子銀行和違法犯罪風險。
復雜度正在提高
BIS報告統計,在直接影子信貸(包含信托貸款、委托貸款、P2P貸款)的狹義衡量標準下,截至2016年末,中國影子信貸規模大約占GDP的32%。如加上對最終借款人的間接影子信貸(即廣義影子信貸),2016年總體影子信貸增長24.9%,在2016年底達到了GDP的54.8%。
從上述數據來看,即使采用最大的估值,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也不算特別大。相較之下,2015年,英國金融穩定委員會對影子銀行總規模的估計是GDP的147%,美國為82%,日本為60%。
盡管如此,從中國影子銀行的變化趨勢看,其結構、規模和形態正迅速變化。
一是影子融資和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的規模快速增加。近年來,對最終借款人的直接影子信貸的增長已經大幅放緩,而影子融資和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的規模卻在快速增長。影子信貸中介通過影子儲蓄工具籌集的資金超過直接向最終借款人提供的影子貸款。原因是大量的理財產品資金被投資于債券市場,成為了最終借款人的間接融資,使得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流向最終借款人。
其次,影子銀行結構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將現有基于銀行資產抵押的影子銀行工具組合起來的結構化產品的增加,表明了影子銀行結構的日益復雜化。中國影子銀行結構越來越依賴于以銀行抵押資產為基礎的更為復雜的產品結構。
第三,金融體系相互聯系增強,債券市場對理財產品的實際依賴程度不斷上升。日益增長的銀信合作、結構化影子信貸中介和理財產品投資于債市,使金融部門聯系的緊密程度不斷提高,將進一步提高儲戶、銀行和債市之間傳導金融沖擊的可能性。尤其是債市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在存款機構和債市間催生了額外傳導金融沖擊的通道。
全面監管時代到來
去年以來,金融監管者推出一系列強監管的措施,招招劍指影子銀行。隨著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金穩會成立,影子銀行的全面監管時代正式到來。
周小川此前表示,金穩會未來將重點關注四方面問題,其中包括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還有兩個領域為資產管理行業和金融控股公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表示,設立金穩會是一個針對性極強的改革舉措,劍指那些存在多頭管理的監管模糊地帶,對整個金融系統進行審視,提前發現風險。事實上,對于當下中國來說,當務之急或許就是將那些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的金融產品及業態看清、摸透并納入監管。他認為,影子銀行是當前監管最為缺失的領域之一,對于這種尚未看透的領域,其潛在金融風險是最大的。
2017年11月,“一行三會”聯合下發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產品凈值化轉型、公允價值定價、投資者分類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指引,其目的就是為了影子銀行去“影子”,讓銀行理財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
經過一年多的影子銀行去“影子”,2017年廣義貨幣(M2)增速同比增長8.2%,比2016年末低3.1個百分點。M2放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包括銀行購買和持有的資管計劃、理財產品等從快速擴張轉為有所萎縮。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規模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同比增長1.69%,增速較2016年同期下降將近22個百分點。而此前的2012年到2015年,銀行理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50%。報告還顯示,同業理財產品的規模和占比“雙降”。截至2017年底,金融同業類產品規模較年初下降3.4萬億元,降幅超過50%,占比也較年初下降近1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經歷了去年“最強監管年”后,銀行理財開始逐漸回歸資管本源,影子銀行去“影子”初見成效。
2018年嚴監管基調延續。央行副行長易綱日前撰文稱,人民銀行將探索把影子銀行、房地產金融、互聯網金融等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同業存單、綠色信貸業績考核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
銀監會在元旦過后不久就連續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等文件,劍指銀行業的核心風險點。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資管新規即將正式落地,金穩會更為清晰的管理架構也將浮出水面,對影子銀行的強監管會持續。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