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門紅,紅一年。”對于壽險公司而言,一年中前3個月的保費收入決定了這一年收入的多寡。以往,元旦假期過后,大多數壽險公司會向媒體公布新年前3天保費收入,而今年,相關數據卻遲遲未“現身”。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的情況證實,今年“開門不紅”已成定局。
這一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為促使行業回歸本源、健康有序發展,保監會去年一紙“134號文”,讓為了實現“開門紅”而用來沖業績的短期理財型產品告別了壽險舞臺;新年伊始,一則風險提示則向消費者發出了警告,要警惕保險銷售人員以“即將停售”、“限時限量”、“產品打折”等概念誘導購買“開門紅”相關產品。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開門不紅’是現象,折射出的是保險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從保險公司的發展模式到銷售人員的銷售方式,無一例外,都在悄然改變。這也說明,沒有痼疾是治不了的。”
是的,沒有痼疾是治不了的。2017年4月,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金融業風險防范工作的有關部署,保監會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監管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通知》等5份文件,也就是“1+4”系列文件,從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支持實體經濟4個方面定下了新形勢下保險監管的主基調。與此同時,保監會堅決糾正監管定位偏差,將“監管姓監”落到實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監管職能,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在“1+4”系列文件的引導下,監管者毫不手軟的態度讓經營者意識到,發展沒有捷徑可走,必須遵循“保險業姓保”;而行業的種種亂象也讓經營者意識到,不健康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回歸“保險業姓保”。
隨著“監管姓監、保險業姓保”的理念深入踐行,行業在“最嚴監管年”出現了積極變化。比如,2017年,保險行業保持平穩發展,關鍵業務數據未出現大起大落,業務結構卻明顯優化。以人身保險業務為例,去年前三季度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2萬億元,同比增長23.56%,增速下降近20個百分點,但其提供的風險保障卻達到28.31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3.62%。保費增速降低,保額卻高速增長,這主要是由于業務結構大幅調整,有利于發揮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功能的產品在業務中占比持續提升。截至2017年9月末,普通壽險業務規模保費占比達到49.38%,較2016年年底上升了13.18個百分點;而萬能險僅占18.37%,下降了18.48個百分點。又如,盡管監管趨嚴、處罰頻繁,但保險股卻成為2017年名副其實的白馬股。據統計,中國平安(77.500, -0.09, -0.12%)、新華保險(62.810, -0.26, -0.41%)、中國太保(41.400, 0.36, 0.88%)和中國人壽(31.220, 0.06, 0.19%)4只保險股的股價漲幅分別約為102%、58%、52%和22%。業內人士向記者這樣解釋道:“監管力度越大,證明行業股票價值越高。”可見,從保險業內到保險業外,已從過去只關注增長速度快不快,轉變為如今的更強調增長質量好不好。
與此同時,全行業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河北阜平的“金融扶貧,保險先行”、寧夏的“扶貧保”、河南蘭考的“脫貧路上零風險”……各保險公司與各地政府的創新扶貧模式不勝枚舉。一位監管機構內部人士對記者總結了保險公司在扶貧攻堅中表現出的三個新特點:一是積極主動與政府聯手,讓政府用保險機制解決扶貧難題;二是盡管扶貧保險產品尚處于數據積累階段,經營風險存在不確定性,但保險公司都盡可能地給貧困戶更多保障;三是原來對扶貧工作認識不到位的公司,去年也都積極參與其中。
眾人拾柴火焰高。2017年,保險業已經初步建立起三套功能作用協同配合的保險扶貧體系:一是以農業保險、大病保險為核心的保險扶貧保障體系,防止貧困農戶因病因災返貧致貧;二是以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為核心的保險扶貧增信體系,推動信貸資源向貧困地區投放,推動產業脫貧政策落地;三是以保險資金支農融資和直接投資為核心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引導保險資金流向貧困地區。另外,還通過承辦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助學貸款保證保險、移民安置項目農房保險等方式,助推國家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戰略的實施……一方面以各種方式扶貧;另一方面用保險機制鞏固、守住脫貧成果。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此前曾表示:“一個行業的影響力,關鍵要看它起什么樣的作用,是否干好自己該干的事。”在嚴監管的主基調下,保險行業的生態正在被重塑,險企也正在努力干好自己該干的事。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