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 13:28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快評]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融慧金科董事長兼CEO王勁表示,“2022年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元年”。
融慧金科董事長兼CEO王勁表示,“2022年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元年”。
王勁曾是百度金融CRO,曾在有著“風控黃埔軍校”之稱的美國運通工作17年,負責為全球各國各類產品相關的1000余個模型提供政策制度和獨立監控。從豐富的國內外金融風控經驗出發,王勁認為,行業的新趨勢是在行業監管的法律法規下必然的演進,也是監管意圖在一個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體現。
金融科技行業在過去的5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融慧金科的創始人,我見證了這段快速發展的歷史。幸運的是,在融慧人的努力和眾多合作方的支持下,我們從零,發展到服務上百家持牌金融機構。
為了幫助行業的參與者,在新的形勢下更好地順應監管的要求,發展業務、開發產品、服務客戶、管理風險,我把一些我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思考和看法,分享給大家。
(注:本文所討論的金融科技特指消費金融、零售信貸和小微信貸領域的金融科技)
2022年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元年
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2022年將是“新監管”實質落地的開啟之年,將是“新趨勢”更充分體現的奠基之年,將是“新模式”在金融科技生態相關方落地的起步之年。
這些新監管、新趨勢、新模式是國內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近十年未有過的,是我們大多數金融科技從業者未經歷過的,誰能“號”準新元年的“脈搏”,踴躍擁抱監管、主動把控趨勢、積極創新模式,誰將在這充滿機遇的新元年建立起有方向、有底氣、有信心的競爭優勢。
2022發展的大背景
2020年、2021年監管密集出臺了針對征信業務、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的法律法規,其中大部分關鍵法律法規在2022年或2023年初過渡期結束,即實質生效,這就需要金融科技各參與方必須在2022年實質落地監管法律法規要求。
· 征信業務:合規化、集中化、市場化
征信新規促使金融行業數據的輸出改道,更合規。伴隨著百行征信、樸道征信、錢塘征信及可能更多征信公司的獲批,市場化的征信服務會變得更集中、更高效。當然,征信公司之間的市場競爭也必然會形成。
· 金融機構:自營業務、自主風控
針對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的系列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明確提出要合理劃分互聯網貸款界限,要求金融機構要全面建立自主風控和自營業務能力,要求商業銀行屬地化經營,并明確出資比例、集中度指標、限額指標三道紅線等。
還有針對的對以往由地方金融監管審批的網絡小額貸款、融資擔保等金融機構的全國展業、杠桿率等給出了更審慎的要求。關于產品定價,據了解,2021下半年很多金融機構收到了屬地金融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貸款利率不得超過24%,過渡期1年。
· 平臺機構:合作模式突破創新
針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從“約談”逐步過渡到了實質的推出管理辦法。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對13家互聯網平臺進行約談,直接對其引流、助貸、聯合貸等業務進行一定程度限制,要求平臺機構不得將個人主動提交的信息、平臺內產生的信息或從外部獲取的信息以申請信息、身份信息、基礎信息、個人畫像評分信息等名義直接向金融機構提供。同時,關于“斷直連”的具體方式也是行業持續討論的熱點,據了解,大概率也將在2022年落地。
臨近年底頒布的《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非持牌機構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不能以“分潤”模式導流,并在金融業務營銷推廣及銷售環節對互聯網平臺進行限制和規范。
在新的監管要求下,平臺機構對于與金融機構、征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模式的突破創新,以及滿足現有或未來即將落地的法律法規的訴求更為強烈。同時,平臺機構如何更有效地保障自身收益也是與各方合作模式突破創新的關鍵點。
2022行業新趨勢
行業的新趨勢是在行業監管的法律法規下必然的演進,也是監管意圖在一個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體現。
· 各盡其職的合規經營,互通互補的多元生態
監管的加強不是為了限制行業發展,而是為了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新的監管形勢下,會形成“金融回歸金融、技術回歸技術、征信回歸征信、流量回歸流量”的各盡其職的合規經營局面,這種合規經營是全產業鏈、是全業務維度的。
但這種各盡其職的合規經營又不是完全獨立割裂的,而是各主體互通互補形成多元生態,生態中的持牌金融機構、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征信公司、流量平臺等都會深刻的參與其中,為健康的金融科技新局面各自貢獻力量。
· 良性競爭促動創新突破,資源整合加速能力分化
在前文提到的金融科技新局面下,各角色方是互通互補的。但在各自領域,由于參與方眾多且角色一致,這就會形成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在當前的監管形勢下會是健康的、良性的。金融業務的競爭會在持牌金融機構中展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等一眾持牌金融機構,在信貸業務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征信服務、流量合作的各類型機構也在新的監管形勢下、市場機制下,形成激烈的競爭關系。
想要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就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為合作伙伴帶來更高效、更物超所值的服務。
金融業務最終的服務是要通過持牌金融機構服務到具體的客戶,哪些持牌金融機構能夠堅定業務發展,堅定科技投入,充分借力市場上成熟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征信公司、流量平臺的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哪些持牌金融機構就能在金融科技的新局面下贏得更大的市場,爭搶到”馬太效應“的優勢,加速拉大與其他持牌金融機構的差距。
· 普惠金融“增量提質”,社會融資成本下降
監管統籌推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科技應用與管理,都是為了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推動普惠金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增量提質”:
在“增量”方面,監管意在引導持牌金融機構打造普惠金融的能力,以更低的成本服務更多的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這與前文提到的金融科技互通互補的新局面是一脈相承的。
在“提質”方面,監管意在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實現金融資源更加精準供給,更加重視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高質量的服務優質用戶,這里的高質量更多的要體現在服務效率高和服務定價低層面。
2022,給主要參與方的發展建議
·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
從助貸模式轉向自營業務、自主風控的轉變,解決獲客、數據、系統、風控、運營等必要問題,除了必須“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人才培育、體系建設,更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與平臺公司、征信公司、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合規基礎上推動自身決策體系由“數據要素的空白填補”向“價值驅動的能力增強”轉變。
在決策體系方面,金融機構應該從“基于風險或業務量”向“客戶價值導向”轉型升級,并隨著信貸資產組合的擴大,加強對實時的資產質量監控與風險預警。
· 對于征信機構而言
繼人行征信后,百行征信、樸道征信、錢塘征信等新興市場化征信機構陸續出現,征信市場也將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
這些市場化征信機構通過加強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能不斷完善并提升數據挖掘、產品打造能力,充分發揮征信牌照價值、整合調配市場資源,在穩扎穩打傳統信貸數據、信用卡數據等個人征信業務的同時,推動設備類數據、電商數據、運營商數據等創新個人征信業務的發展,快速形成產品和服務特色,最終建立品牌優勢,這對于提升征信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有著重要意義。
· 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
以往的“強風控”模式需持續迭代調整,進行突破創新,匹配到合適的資金方變得更難。平臺需更進一步明確信貸業務開展中的角色劃分,專注做“導流”、支持讓“風控”回歸金融機構,且在“導流”過程中提升平臺流量資產的客戶價值分層,資產資金高效匹配,助力行業“風險定價、風險定額”的風險防范原則得以廣泛實現。
在此背景下,平臺在不斷完善自身產品及技術能力的同時,也面臨著提升與合適資金方的匹配效率、完善自身資產質量及產品能力的多重挑戰。第三方金融科技機構充分利用在數據、技術和金融實踐上的優勢,可以為平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大家強強聯合更好地幫助金融機構開展信貸業務,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體驗。
· 對于第三方金融科技機構而言
堅持技術創新是王道。只有保持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技術的熱忱,保持對業務的敬畏,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人才引進,才能不斷鞏固和提高自身產品競爭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除了保持技術創新外,金融科技機構也需要不斷拓寬生態邊界,加強與征信機構、持牌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等各類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不斷推動數據業務合規化發展,提升信貸業務運營效率、降低機構運營成本。
金融科技公司應該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助力監管建立一個發達金融體系所要求的風控和技術標準,為金融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