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10:0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受全球疫情影響,再加上原材料和各種成本上漲,特別是以家電行業為首的原材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暴漲,不少家電企業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滄海橫流......
【藍科技觀察】受全球疫情影響,再加上原材料和各種成本上漲,特別是以家電行業為首的原材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暴漲,不少家電企業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一切困難,在艱難中率先突圍,找到增量空間的正確打開方式。
面對經濟下行、家電市場萎縮疊加海內外疫情的多重因素挑戰,海信繼續保持兩位數的穩健增長。根據最新的數據,海信集團營業收入1755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歷史新高;海外收入731億元,同比增長33%;海外收入占比42%,自主品牌占比超過80%。
這份數據的亮點并不在于數字有多華麗,而是海信集團表現出強大的爆發力和韌性,及其背后呈現出的創新能力和全新商業邏輯。這條逆行而上的曲線極有可能就是行業未來增長曲線的投影。
海信全球化的成功,因其總是在低調隱忍中修煉內功,外界似乎看不到波瀾壯闊。這般的企業一旦爆發,就將成為時代的選擇。
海信全球化這條增長曲線,離不開四張底牌。
底牌一:堅持長期主義是海信全球化的基本條件
堅持長期主義的信念,是海信多年發展的基因。有跡可循的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時,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就提出了長期主義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企業要持續性發展,就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此前的海信,已經在全球化的征途上奔跑了十年。
彼時,大多數中國家電制造業沉浸在家電外貿總額雙位數同比增長的喜悅當中。
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家用電器進出口貿易繼續實現了快速增長,對外貿易總額達87.07億美元,其中出口69.29億美元,進口17.78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23.27%和24.42%,實現貿易順差51.51億美元,對我國貿易順差的貢獻率達22.84%。
是選擇短期通過OEM帶來收益,還是通過自有品牌、以核心技術樹立話語權保持穩定增長?
前者見效快風險低,短期內收益可見,但仍面臨核心被人卡脖子的問題;后者需要長期主義,需要對技術有敬畏和追求,過程會更加艱難,但陽光會在風雨后。
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賈少謙曾表示,一直以來海信始終堅持長期穩健發展的經營方針,絕不為了短期利潤而犧牲集團長期發展的基礎。
海信以長期主義的發展理念,以自有品牌、核心技術撬動了全球化的冰山一角。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家電業的版圖中留下了海信堅實的足跡。
2005年,海信率先自主研發了具有標志意義的“信芯”。此后,以長期主義作為發展基因,研發核心技術成為海信的主旋律。
2007年,海信又是中國家電制造業進入顯示技術領域的領軍者。此前,中國雖然是彩電業的生產大國,但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卡脖子”,屏和芯片是重中之重。海信先后進入芯片和激光顯示技術領域,這是踐行長期主義的具體體現和承諾。
2022年1月11日,海信又正式發布中國首顆全自研8KAI畫質芯片。這一次,海信8KAI畫質芯片又填補了國產化超高清畫質芯片的空白,是中國超高清視頻產業8K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的一次重要突破。
海信的長期主義,撥云見日。
底牌二:構建全球化品牌和全球化產業鏈
曾經,國外家電品牌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中國家電品牌走出國門是一種奢望。然而,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國產品牌迅速崛起,從追隨者變為了探索者的角色,中國家電全球化品牌戰略進一步擴大。
海信通過贊助國內外大型賽事,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再次提升。從2016年贊助歐洲杯,再到美國汽車聯賽、澳網公開賽、2018世界杯、2020歐洲杯以及即將到來的2022卡塔爾世界杯。伴隨著全球化體育營銷,推開了海信全球化的大門,成為海信品牌在全球加速的利器。
隨著海信全球化邁向深水區,海信的品牌價值逐漸顯現。2020年時面臨疫情嚴重沖擊,海信仍然交出一份完美答卷:在南非、墨西哥和澳洲,海信電視和冰箱產品占據市場前三,在北美市場取得大幅增長,海信+東芝電視銷量已穩居日本市場第一。
早在2006年時,海信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尚不足10%,而2021年,海信海外的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已突破80%。
品牌的力量正在釋放。2021年海信在全球高端市場表現不俗:海信電視銷售額在美國、墨西哥增幅均超過三成;在歐洲五國(英法德意西)等重點市場增幅均在三成以上。
品牌的全球化必然是產業鏈的全球化。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技術之爭,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產業鏈布局。這種技術+全球產業鏈+全球品牌“三駕馬車”的驅動模式,才是最可持續發展的。
海信構建全球化產業鏈的模式基本以海外并購、海外建立工廠、打造生態鏈為主。比如先后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日本東芝電視、斯洛文尼亞家電品牌Gorenje,以及汽車空調企業日本三電。
在全球化工廠方面,海信并購Gorenje之后,在斯洛文尼亞的工廠正常運營;除此以外,海信在墨西哥又設立了第二座工廠、在南非設立了海信工業園。
截止目前,海信在全世界擁有29個生產基地和制造中心,海信自有品牌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
底牌三:B端業務加速,海信全球化不止有家電!
海信的全球化不止有家電業務。
回顧2021年,海信在B端業務持續發力,從海信智慧交通到海信醫療,從海信寬帶再到海信網絡科技,從海信商業顯示到商用冷鏈再到海信信芯微,在B端業務這一鏈條上,海信正在無限延長。
以技術見長的海信發力B端業務有幾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技術驅,對技術的追求無限完美,這是為什么海信在海內外很多合作伙伴對海信技術贊譽有加的根本原因。二是海信B端業務對于現有合作伙伴,以及潛在的戰略合作伙伴是有益的補充。
以海信智慧交通為例,其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位居國內第一。不僅如此,海信也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中東非、東南亞、中東、非洲國家的智慧交通建設。通過收購西門子智慧交通業務,從而進入歐美市場。
海信醫療在超聲技術領域擁有50余項發明專利,并且已經在解放軍301醫院、齊魯醫院、青大附院、青島市立醫院等30多家三級醫院開展臨床使用,應用病達5萬多例,市場反饋產品性能穩定。
社會學中有一個目標法則,是指目光越清楚,成效就越顯著,對于企業和品牌來說,在相同的時間里,也就能完成更多任務,將一步先,步步先。
海信董事長周厚健曾經明確表示,海信國際化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在B2B產業出海。
沿著這條清晰的路徑,海信B端業務正在構筑全球研發、制造、銷售的版圖。
2021年是海信B2B產業出海元年。海信最新的出海艦隊中,除了激光電視這個能扛能打的B2C產品外(2021年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279%),以商業顯示、彩色超聲、智能交通為代表的B2B業務,成了海信出海的“精銳部隊”,海信正在用全球有競爭力的科技產品、數字技術和服務解決方案去“打仗”。
底牌四:B+C生態融合雙輪驅動
回歸到海信整個業務線,B端和C端業務融合,正是為自身打造出了互補效應。
海信B+C生態融合就找到了互補效應的同頻共振作用點——在原本只有C端業務,沒有B端業務的短板上,持續在B端下足功夫,彌足短板。而在本身具有明顯優勢的C端業務持續發力,這種戰略布局就形成了優劣勢互補。
讓短板更短,讓長處更長。海信全球化正在放大產業、技術和品牌優勢,而此前B端業務稍顯不足的環節正在做出改變,并且卓有成效。
可見的變化是,海信海外利潤率不斷提升。隨著B端業務在海外加速,海信全球化完整的產業鏈清晰可見。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