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11:02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B面,是監管力度的加強。1月14日,證監會通報稱,2019年以來,合計查處24家會計師事務所違法案件。...
年報披露前夕,上市公司扎堆更換審計機構。《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上市公司公告統計,自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月16日,有114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擬變更或變更2021年度審計機構,其中,23家ST公司2020年度被出具“非標”意見。
在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B面,是監管力度的加強。1月14日,證監會通報稱,2019年以來,合計查處24家會計師事務所違法案件。2021年,證監會依法立案調查中介機構違法案件39起,較2020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將2起案件線索移送或通報公安機關。
更換理由五花八門
記者梳理發現,上市公司更換審計機構的原因五花八門,包括合同期屆滿、達到最長連續聘任年限、疫情影響原審計機構無法開展2021年年度審計工作、審計人力資源緊張無法按時完成2021年年報審計工作、審計機構主動請辭不再承接、公司未來業務發展需要、審計工作的項目團隊離開等。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崔志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變更審計機構是否會對市場產生影響以及產生影響的程度,主要與上市公司變更審計機構的原因有關。如合同期滿、達到最長連續聘任年限等法律要求或政策規定的原因,上市公司變更審計機構是正常的程序性行為,不會產生影響。但若上市公司因為審計機構聲譽,審計機構因為上市公司審計風險較高等原因變更審計機構,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巨豐投顧資深投資顧問鄭楠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受疫情影響,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審計工作延遲,甚至可能會導致部分上市公司推遲2021年度年報披露時間。其中影響較大的可能是目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上市公司。
在扎堆變更審計機構的公司中,有24家*ST或ST公司,這些公司大多表示,綜合考慮公司發展戰略、未來業務拓展和審計需求更換審計機構。不過,據記者發現,其中,有23家公司2020年度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保留意見”“帶有解釋性說明的無保留審計意見”“帶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段落的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等“非標”意見。
“從審計獨立性的角度來看,更換審計機構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審計獨立性。當然,前提是變更審計機構的同時變更審計人員,且新審計團隊接手后并沒有發現上市公司過往存在財報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公司頻繁更換審計機構,可能是一種心虛的表現,投資人也可以從上市公司更換審計機構具體做法表現,加深對上市公司財報質量的理解,及時規避風險。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21年底發布的《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審計工作的通知》表示,注冊會計師要關注上市公司可能觸發股票退市條件的各種情形,尤其要關注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臨界值的上市公司;要關注被交易所實施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觸發風險警示相關事項是否可以得到妥善解決等。
嚴查中介機構不勤勉盡責
近年來,證監會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大局,堅持“一案雙查”,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查處證券欺詐、造假背后的中介機構不勤勉盡責等違法行為。
1月14日,證監會通報稱,2019年以來,查處24家會計師事務所違法案件。2021年,證監會依法立案調查中介機構違法案件39起,較2020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將2起案件線索移送或通報公安機關。
證監會稱,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未對公司生產成本大幅波動、原材料頻繁結轉等異常情況保持合理懷疑,未進行有效核查或追加必要的審計程序;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按公司要求提前約定審計意見類型,簽署“抽屜協議”。
盤和林表示,嚴查中介機構不勤勉盡責,是為了督促中介機構履職和承擔職業責任,提高上市公司財報質量,為投資人提供一個信息對稱的股市環境,最終發揮資本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建議考慮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性,比如完善舉報人制度和強化證券集體訴訟中中介機構承擔的保證責任。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和業務模式變化,上市公司的經濟業務事項和風險事項發生變化,如銷售方式、促銷方式的變化,導致銷售收入的風險識別方式需要改變,若不能隨著經濟業務的變化調整審計工作,則審計風險就會顯現出來。”崔志娟認為,這就要求審計專業技術知識需要及時更新。同時,在審計市場化過程中,信用機制建設需要逐步完善,在市場競爭壓力和懲罰機制不足的情況下,造成對市場缺乏敬畏。新證券法的實施,會改善審計市場行為,信用機制建設會逐步完善。
鄭楠建議,進一步壓實會計師事務所責任,除了嚴格監管外,應增加對會計師事務所的事后追責,建立注冊會計師統一監管信息平臺,公開查詢和驗證會計師事務所的違法違規行為。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