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 08:5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整體來看,目前銀行理財市場轉型正在穩步推進。中國理財網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市場...
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獲悉,在第三季度單季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大增的總體態勢下,部分城商行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主動管控規模。究其原因,一是估值方式切換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較大,再增規模的壓力太大;二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已到收官攻堅階段,老產品的遺留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整體來看,目前銀行理財市場轉型正在穩步推進。中國理財網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95萬億元,同比增長9.27%,凈值化比例超86%,市場運行平穩。
凈值波動成常態
“我們自己不想上規模。”對于市場傳言“部分城商行受監管部門窗口指導管控理財規模”一事,一家城商行資管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所在區域的監管部門并未提出這項要求。
該負責人解釋說,對產品凈值能否穩定心存顧慮,擔心上了規模后客戶對凈值波動有質疑,出現巨額贖回。
理財產品估值方法,是理財業務徹底凈值化的痛點和難點。監管部門今年9月提出要求,對此前采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存量資產,要改為市值法估值,并在10月底前完成整改。疊加9月30日財政部出臺的《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銀行理財產品將從攤余成本法切換至市值法已成定局。
從理財市場反應來看,9月以來,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就已出現波動,并有加劇態勢。普益標準統計的10月最后一周(25日至31日)銀行理財市場數據顯示,國有行和股份行新發封閉式凈值型產品波動幅度相對較大,股份行產品凈值大幅下跌,環比減少0.23個百分點;國有行產品凈值延續上漲態勢,連續3周上漲,環比增加0.17個百分點。
控制凈值有手段
業內人士說,銀行理財客群的特征是比較保守,風險接受度低,因此,如何讓理財凈值保持平穩,滿足這類人群的理財需求,對轉型期的銀行理財業務而言,變得尤為重要。
9月30日,由于一款明星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不及預期,興業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興銀理財特意發布一封道歉信來安撫投資者,足以窺見銀行理財的壓力。
在過渡期內很長一段時間,為了增厚收益,同時盡量減少凈值波動,不少現金管理類產品、定開型理財產品偏向配置使用攤余成本法計價的資產,比如ABS、私募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
如今,在估值法切換的相關要求下,上述可以成本法計價的資產都受到約束,銀行理財又如何控制凈值波動及回撤呢?
上述資管人士向記者透露,行內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在投資端,利用信托專戶來控制凈值波動,比如配置用成本法估值的底層資產來調節收益,用“以豐補歉”等方式控制凈值波動。
第二個手段,便是調節超額管理費。“通常,理財產品管理人在產品層面會設立一個業績比較基準,在此基準上按比例提取超額管理費。但其實我們會有一些收益率比較高的存量資產,很容易達到展示給客戶的業績比較基準。如果市場發生波動,可以調節超額管理費來平滑凈值,客戶看不到波動。波動實質體現在管理人的超額管理費里。”他解釋說。
整改步入收官階段
如今,資管新規過渡期終結只剩下1個多月時間。從銀行公開信息和受訪人士說法來看,絕大部分銀行如期整改完成沒有問題,理財子公司也在快速承接母行產品,但仍有一小部分銀行老產品整改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最近被老產品整改、回表問題壓得喘不過氣。”另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人士向記者倒苦水。
老產品問題集中在資產池中運作不合規的資產,特別是非標資產,很多涉及私募股權投資、產業基金、政府基金、明股實債資產等,不僅期限長,而且也難以回本,最后成了問題資產。“實力雄厚的銀行可以直接回表處理。”上述人士說,他們資本充足,盈利也不錯,能夠消耗得起,但對小銀行而言則絕非易事。
在大行和股份行的理財業務順利推進、理財子公司逐步良性運轉的大勢下,城商行等區域銀行理財業務未來如何發展,已引發行內關注。就當前來看,銀行理財總體轉型態勢向好,特別是在上述新規約束下,三季度銀行理財規模實現快速增長,超出市場預期。中金公司近期發布研報認為,隨著行業規范化加速,銀行理財最艱難的轉型時期或已過去,在凈值化的下半場,銀行理財將實現更快速的增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