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16:13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金融”也在金融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也取得明顯成績。...
2021年亞太金融論壇于10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在以“綠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為主題的全體會議中,多位業內專家及機構專業人士就“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產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不過,金融業支持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依然任重道遠,需要進一步激發綠色金融發展的潛力。
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迅速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金融”也在金融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也取得明顯成績。
多個數據顯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14萬億元,同比增長26.5%。今年前8個月,中國綠債發行規模超過3500億元,同比增長152%,超過去年全年發行額。其中碳中和債券累計發行1800多億元。
“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在過去幾年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表示,從部委到各級地方政府都把綠色金融發展作為重要發展方向進行推動,因此中國綠色金融產品越來越多樣化,從最初的信貸產品到債券,再到ABS,綠色基金、碳中和基金等,而且規模也越來越大。
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姚東表示,當前郵儲銀行已經把氣候友好型銀行、綠色普惠銀行當做自己的發展目標,在董事會甚至是部門層級都確定了綠色管理機制。
金融支持“雙碳”目標任重道遠
經濟參考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張超文表示,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市場環境,綠色金融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金融業支持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指出,綠色金融發展需要系統的方法、系統的標準。具體而言,綠色金融需要對經濟活動和碳排放活動等有系統化觀測和數量化基礎,投資機構也需要了解綠色投資、以及投資的理念和框架。系統化數據對于綠色金融很有必要,當前綠色金融總體規模不大,仍需要繼續試驗和完善。
吳姚東表示,綠色價值轉換成經濟價值中的定價機制沒有完全形成,相關市場也需盡快建立。徐林則認為,當前綠色金融領域仍然較為依賴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品,而實際上不同項目需要不同期限的產品來匹配,因此需要更多元化、多樣性的產品去滿足實際生產需求。
亞太金融論壇主席,大和總研理事長、日本央行前副行長中曾宏(Hiroshi Nakaso)也以日本為例,對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給予了建設性和參考性意見。他認為,在碳中和實現期間的過渡性融資十分必要。日本全行業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要進行大量投資,不僅需要綠色投資,也需要相關過渡融資來支持。“過渡融資之所以具有必要性,是因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需要進行轉型才能夠完全變成綠色發展型公司,但這一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幫助。”他表示。
徐林也表示,從我國資源稟賦看,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煤炭和煤電的開發將仍然持續。但是同樣是煤電項目,如果是煤炭的清潔利用,燃煤效率可能提高5%。這樣的項目采用了更好的技術,也具有綠色影響力。這類項目符合中國現有發展階段的實際,同樣值得投資。
政策要靈活包容
與會人士也認為,碳中和目標是保證未來經濟平穩發展、人類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而實現這一目標也將對一國經濟潛在增長產生正向貢獻。不過,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科學有效地把握推進過程,以平穩、逐漸改進的節奏完成新舊轉換過程,相關政策要具有一定靈活性和兼容性。
朱云來指出,隨著能耗不斷增長、排放持續增加,科學界也越來越意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只有改變這些做法,才能夠保證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甚至是社會和人類的生存安全。
中曾宏表示,從經濟學角度看,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尤其是中長期增長,在供給側方面國家需要增加勞動力、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在我看來,其中‘資本擴張和創新’和‘實現碳中和’非常契合,因為這一進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資和創新,開發新的能源。所以實現碳中和是非常好的戰略,對一個國家發展潛力將產生重要提升。”中曾宏稱。
朱云來指出,需要科學有效地把握碳中和的推進過程,以平穩、漸進的節奏完成新舊轉換過程,盡量減少對經濟增長進程的影響。“目前來看,一方面立即拋棄或是停止使用傳統能源不現實,另一方面,如果長期不改變,甚至是變本加厲,傳統能源越燒越多,也不是一個可行的路子。”朱云來表示,目前可選的路徑便是通過市場化方法實現平穩過渡,逐漸改變過去對碳類能源的依賴,加快使用其他新型能源,逐步減少對地球環境的排放污染,實現經濟的平穩轉型。
“并沒有一個方式或是標準能夠適合所有國家或經濟體實現碳中和的進程,因此要保證政策具有一定靈活性和兼容性。”中曾宏說。
張超文同樣認為,我國的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存在差異,因此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歷程也更艱辛。他強調,只要能夠減碳、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碳排放,就是綠色的事業。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