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14:03 | 來源:金融界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值得一提的是,恒威電池一邊募資補充流動資金,一邊卻又大手筆分紅。2016-2020年期間,公司每年都派發股利,五年大筆分紅2.71億,并且截至2020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潤還有8...
時隔3年恒威電池再次向IPO發起沖擊。
8月27日,在結束三輪問詢后,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威電池”)創業板首發過會。事實上,2017年恒威電池曾沖刺過IPO,但由于業績波動及自身發展戰略調整的原因,在短短3個月后便匆匆撤回了上市申請。
據悉,此次公司擬募資4.33億,其中6000萬為補充流動資金,剩余部分投產建設3個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恒威電池一邊募資補充流動資金,一邊卻又大手筆分紅。2016-2020年期間,公司每年都派發股利,五年大筆分紅2.71億,并且截至2020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潤還有8974.63萬。
家族式控股93.11%,創始人曾陷入行賄案件
資料顯示,恒威電池主要從事鋅錳電池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堿性電池及碳性電池,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小型家用電器、新型消費類電器、無線安防設備、智能家居用品等民用、工業領域。
具體來看,堿性電池的營收占比超七成,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分別為87.7%、85.19%、74.43%;而碳性電池的營業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分別為11.85%、14.16%、24.24%。
目前,恒威電池實際控制人為汪劍平、汪劍紅兄妹家族六人,即汪劍平、徐燕云、汪驍陽、 汪劍紅、傅慶華、傅煜,合計持有93.11%股份。恒威電池7名董事會成員中有2名為實際控制人家族成員,4名高級管理人員中2名為實際控制人家族成員。
由此可以看出,恒威電池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汪姓家族擁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因此,如果實際控制人利用其對公司的控股地位、家族成員通過在管理層占據的席位,對人事、經營決策等進行不當控制,則有可能給恒威電池及其他股東利益造成損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告期外,家族成員們還頻繁占用公司資金。2014-2016年期間,汪劍平、汪劍紅、徐燕云分別占用了公司資金2265萬、5185.5萬、2000萬,而朱墨農曾占用恒威電池資金超4億。
另外,在朱墨農擔任恒威電池的法定代表人期間,其還涉入了一起行賄案件。據裁判文書網《陶兆榮受賄罪一審刑事判決書》(2014)嘉秀刑初字第572號顯示,陶兆榮在擔任嘉興秀洲工業園區油車港分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油車港鎮鎮長等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于2011年下半年,在金悅隆聚酒店吃飯期間收受恒威電池的前身嘉興恒威電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某所送現金10000元,為該公司在企業經營等方面謀取利益。
九成營收來自海外,產能不飽和仍擴張
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恒威電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16億、3.22億、4.86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939.15萬、6484.57萬、9584.11萬。報告期內,恒威電池的業績總體上保持增長,特別是2020年的營收與凈利潤的增幅分別為50.84%、47.8%。
雖然報告期內的業績增長迅速,但恒威電池今年的業績增速出現放緩,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為3.8億至4.3億,同比增長8.05%至22.27%;歸母凈利潤為6400萬至7400萬,同比變動-4.37%至10.57%。
對此,恒威電池解釋稱,2021年上半年以來包括鋅、錳在內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公司原材料采購端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并持續傳導至下半年;同時,人民幣升值導致以外幣結算的銷售毛利率略有下降以匯兌損失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恒威電池以OEM貼牌為主的業務模式,公司產品以出口為主,主要銷往歐洲、北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九成收入來自外銷。2018-2020年,公司出口銷售金額分別為2.91億、2.91億、4.51億,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92.44%、91.04%、93.24%。其中,公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381.78萬、4879.5萬、1.48億,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13.94%、15.28%、30.66%,銷售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
而報告期內,恒威電池對Dollar Tree銷售收入分別為464.76萬、1842.43萬及1.06億,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1.48%、5.77%和22.01%,其中碳性電池的銷售金額分別為463.86萬、1735.61萬及 8184.95萬,占公司各期碳性電池的銷售金額比例分別為12.45%、38.38%及69.82%。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Dollar Tree已成為公司的人第一大客戶以及碳性電池主要客戶,并且銷售規模不斷增加,存在過度依賴的風險。
此外,與同行公司相比,恒威電池的體量仍較小。2020年,長鴻能源、亞錦科技(南孚電池母公司)、野馬電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52億、33.26億和10.99億。
而研發方面,恒威電池也是相對薄弱,2020年,恒威電池研發費用1720.28萬,低于均值6173.7萬。專利方面,公司的發明專利僅有4個,遠低于行業24.2的均值。
其實,恒威電池并不差錢,2018-2020年,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1.39%、14.28%和15.94%,而同時期行業平均值為39.82%、46.58%和50.01%。
值得注意的是,恒威電池此次IPO中將有2.96億募資用于高性能環保電池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項目。項目達產后,公司將新增堿性電池年產能3.78 億支、碳性電池年產能4.43億支。屆時,公司堿性電池年產能將提高到12.48億支碳性電池的年產能將提高到10.64億支。
事實上,恒威電池堿性電池現有產能為8.6億支,碳性電池現有產能為6.2億支;而2018-2020年,碳性電池產能利用率分別為57.22%、48.43%、78.82%,產能利用率并不高。
此外,行業產能也有過剩的風險。長虹能源于今年1月擬投入募集資金1.8億,用于年產15億只無汞環保堿性鋅錳電池智能工廠建設項目;野馬電池也于去年5月擬使用2.54億募集資金用于年產6.1億只堿性鋅錳電池擴建及技改項目。
對于恒威電池來說,大幅擴充產能后,未來或將面臨產能消化難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