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13:57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劉琪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長期以來,“逆周期調節”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關鍵詞之一,而在近一年的時間里逐漸被“跨周期調節”所取代。
不到20天的時間,兩場重磅會議均提及“跨周期調節”。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8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抓好政策落實,針對經濟運行新情況加強跨周期調節。
長期以來,“逆周期調節”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關鍵詞之一,而在近一年的時間里逐漸被“跨周期調節”所取代。去年7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這是“跨周期”說法首次出現在中央級別的會議通稿中。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里,逆周期調節在熨平經濟周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是應該注意到的是,我國經濟運行不僅受到短期、周期性因素影響,同時也要看到中長期、結構性因素影響。因此,不能單純依靠逆周期調節來熨平短期的波動。為了更好地解決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和中長期、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
從過去的“逆周期調節”,到當前的“跨周期調節”,如何更直觀地理解二者的區別和使用場景?中信證券首席IFCC分析師明明表示,“跨周期調節”是“逆周期調節”的升級版,二者所表達的宏觀調控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逆周期調節”更強調對經濟的實時對沖,即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采取擴張性的宏觀政策,在經濟過熱時采取緊縮性的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是在“逆周期調節”的基礎上,加入了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考量,兼顧經濟短期的周期性波動與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眼光更加長遠,政策更加靈活,增強宏觀政策的前瞻性、精準性、連續性和穩定性。
“今年上半年宏觀調控政策體現的就是‘跨周期調節’的思路——在經濟尚未回到潛在增速水平時,宏觀政策強調‘不急轉彎’;在經濟修復勢頭向好的情況下,宏觀政策開始由穩增長向穩定宏觀杠桿率、防范債務風險方向傾斜。”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經濟上行或者下行壓力可控的時期,應當強調“跨周期調節”,著眼中長期,做好前瞻判斷和預調微調,平抑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逐漸緩解結構性矛盾。
“今年我國實現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不成問題,但也需要考慮到明年的經濟增長動力。因此從“跨周期調節”的政策出發點來看,調控政策既要考慮今年的增長情況,也要為明年的增長保持政策銜接,以保證今年和明年的經濟運行都保持在合理區間,避免大幅波動。”溫彬表示。
放眼今后,跨周期調節的主要發力點在哪里?前述兩位專家不約而同給出了同一個答案:財政政策可以擔當“主角”。
明明認為,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是主要發力點,一是繼續增加民生領域的支出,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二是把握好預算內投資和債券發行的節奏,年底到明年形成“實物工作量”。
溫彬表示,財政政策將在下半年發揮更突出的作用。上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總體發行較慢,預計下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及財政支出將加快,這將有助于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穩定。
貨幣政策方面,明明表示,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結構性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微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溫彬認為,要保持宏觀流動性的合理充裕、保持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此外,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要更加注重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降低制造業、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企業的融資成本,為企業運營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使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運行。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