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10:14 | 來源:新浪財經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氫能源具備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等多項優點,被認為是真正的清潔能源,也被視為新能源發展的終極路徑。
迎來多地政策支持的利好消息后,氫能源概念成為A股市場近期為數不多表現活躍的概念題材。
Wind數據顯示, 8月以來,氫能源板塊32只股中,14只股錄得13%以上的漲幅,5只個股漲幅超30%。16日,氫能源板塊更是掀起漲停潮。目前,厚普股份(300471.SZ)以月漲幅66%高居板塊第一。
氫能源具備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等多項優點,被認為是真正的清潔能源,也被視為新能源發展的終極路徑。
正是基于氫能源的技術發展預期,相關概念股多次獲得資本的青睞。但與過往每一次一樣,游資依然是本輪氫能源概念股炒作的主角。
資金熱炒之下,厚普股份、致遠新能等多只搭上氫能源概念的個股收到了監管下發的關注函。同時,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告聲稱主營業務不包括氫能源。
氫能板塊“妖股”收關注函
中信證券(24.060, 0.15, 0.63%)研報指出,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實現CO2減排約7億噸,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12萬億產值的預期之下,A股市場的資金聞風而動。7月以來,儲能概念股率先異動,上能電氣(174.000, 0.00, 0.00%)(300827.SZ)、百川股份(22.480, -0.40, -1.75%)(002455.SZ)接連錄得漲停。儲能概念熱度尚未退坡,氫能概念又“席卷而來”。
7月5日~8月17日,32只氫能概念股中僅7只錄得下跌,10只股漲超30%,個股平均漲幅26.5%,大幅跑贏主要股指。在一番炒作之后,相關個股收到了監管的關注函。
8月17日早間,深交所對厚普股份下發關注函,就公司氫能相關業務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和互動易影響股票交易、拉抬股價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做出問詢,要求厚普股份書面說明。
厚普股份可謂三季度的一只“妖股”,7月1日~8月17日,公司股價漲幅達160.62%。股價大漲期間,厚普股份原實際控制人、5%以上股東江濤計劃減持。
7月21日,厚普股份公告稱,江濤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729.44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00%。截至6月4日,江濤持股上市公司3890.04萬股,占總股本比例15.51%。
在股價大漲直接拋出減持計劃,厚普股份被深交所要求說明除江濤外的其他股東在未來3個月內是否存在減持計劃,公司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和互動易影響股票交易、拉抬股價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針對厚普股份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提及的多項關于公司氫能業務的開展情況,關注函要求起用樸實、客觀語言描述氫能業務具體內容、主要產品及應用、是否為公司自主研發、市場競爭力,相關產品銷售模式、是否需履行相應審批或備案機制等。
無獨有偶,致遠新能也在17日早間收到了關注函。8月3日~16日,致遠新能股價漲幅達110.82%,其間兩次觸及股價異常波動情形。事實上,致遠新能7月15日曾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表示公司氫能源汽車目前的關鍵技術尚不成熟,其儲存、運輸難度較大且成本較高等情況。
關注函進一步要求致遠新能補充說明截至目前相關項目技術來源、所處階段,實現商業化生產過程所需經歷的階段、需完成的審批或備案手續,以及商業化使用氫能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并充分提示有關風險和不確定性。
正宗氫能股深陷業績虧損“泥潭”
“氫能源一直停留在概念炒作的階段,主要因為A股沒有這個領域的絕對龍頭企業,個別公司是把氫能源或氫燃料電池業務作為未來的重點戰略布局方向。我們認為,對于氫能源領域相關企業的發展進程討論,意義并不大,大家都處在初期階段。”一位能源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進一步來看股價被熱炒的厚普股份。2018~2020年,該公司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連虧三年,合計虧損近5.7億元。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厚普股份賬面資金僅有4451.63萬元。深交所在此前下發的年報問詢函中,對厚普股份的可持續經營能力提出了質疑,還對公司固定資產減值以及存貨等18項問題做出問詢。
連日的大漲,氫能源板塊不少公司紛紛通過公告或投資者互動平臺降溫。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浙江新能(12.600, -0.81, -6.04%)(600032.SH)、騰龍股份(15.000, -0.71, -4.52%)(603158.SH)、東亞機械(13.600, -0.23, -1.66%)(301028.SZ)、必創科技(23.480, 0.01, 0.04%)(300667.SZ)等多家公司均表示主營業務沒有涉及氫能源。
氫能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下游應用可以廣泛滲透至交通運輸、工業燃料,不僅符合我國碳減排大戰略,也有利于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問題。
其中,氫燃料電池重卡是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的一大重要方向,具備零污染、對載重不敏感、加氫快和長續航等優勢,已成為氫燃料電池未來主要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化應用的重要突破口。
A股范圍內,對氫能源業務布局相對完整的有濰柴動力(20.250, 0.39, 1.96%)(000338.SZ)、億華通(306.220, 3.34, 1.10%)-U(688339.SH)等個別的幾家企業。
日前,濰柴動力在互動易平臺表示,公司布局了電池電堆、電機、電控、空壓機、雙極板等關鍵核心技術。氫燃料電池系統已經批量配套公交車等領域,目前正在推廣適用于物流、園區、港口等領域的燃料電池重卡。
今年,濰柴動力進行了130億的大額定增,共計投向四大項目,其中就包括了燃料電池產業鏈建設項目,項目計劃投資共計約38億元。可以看到,對比130億的定增募資金額,濰柴動力對燃料電池業務的投資并非是大跨步式地發展。同時,2020年年報中,濰柴動力也僅是表示會把燃料電池作為未來的重點方向。
前述能源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相比鋰電池產業鏈,氫能源和氫能燃料電池的產業鏈更長、更復雜,涉及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站等,各個細分環節所需的核心材料、設備,以及燃料電池的催化劑、電堆等等。整個氫能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只有燃料電池汽車剛剛進入初步商業化階段,還有許多細分環節的技術空白有待被填補,需要相當時間的積累”。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0年,燃料電池車銷量為1177輛,同比大降56.8%;2021年一季度銷量僅為150輛,同比繼續下滑27.6%,與同期近3倍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形成鮮明對比。
燃料電池車的銷量下滑對相關公司的業績形成不可避免的沖擊。被認作是科創板“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U,目前仍掙扎于業績虧損的泥潭。
作為國內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頭部廠商,億華通-U的2019年、2020年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411萬元、4036萬元。今年一季度,億華通-U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繼續虧損,達1593.16萬元。截至8月17日收盤,億華通-U大跌7.75%,報302.88元。
在真正的氫能源產業鏈形成出現之前,概念熱度炒作后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