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10:59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為了吸引投資者,個別銀行和理財公司在展示業績比較基準時存在誤導行為,導致投資人很多時候把業績比較基準錯當作預期收益。...
原標題:個別銀行夸大理財產品收益率誤導投資者 專家稱業績比較基準或將面臨整改
隨著理財子公司逐漸發展壯大、中外合資理財公司紛紛設立,理財產品數量和規模不斷攀升,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也顯得尤為重要。銀保監會近日正式發布了《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簡稱《銷售辦法》),對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銷售各環節進行了嚴格規范。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了解理財產品銷售情況時發現,為了吸引投資者,個別銀行和理財公司在展示業績比較基準時存在誤導行為,導致投資人很多時候把業績比較基準錯當作預期收益。
個別銀行不當展示業績基準
在公開征求意見5個月后,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新規終于落地。與征求意見稿相比,《銷售辦法》適用范圍擴大。值得注意是,《銷售辦法》進一步完善了禁止性規定。在原來18條禁止性規定的基礎上,完善補充第3條,新增禁止“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對于監管這項規定,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出臺《銷售辦法》并非絕對禁止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而是為了防止銷售機構和相關人員變相宣傳預期收益率,即將過往收益作為下一期產品宣傳的噱頭。
建行某支行的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面臨轉型,從原來預期收益轉為業績基準比較利率,但實際上很多客戶并不了解,有的銀行為了突出展示收益,特別在顯著的位置上凸顯或者是單獨與客戶強調,這可能會誤導客戶。所以為了整頓銷售市場,監管對這一條的規定更加規范,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客戶的權益。
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也表示,有些銀行為了過度宣傳收益,會將產品過往運行收益替代業績比較基準,以此誤導投資者。
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也發現,個別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仍存在誤導的現象。
在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記者在銀行理財產品推介上發現,產品顯示的收益率五花八門,包括成立以來參考年化收益率、本投資周期參考年化收益率、上期參考年化收益率,而且會在特別顯著的位置上凸顯某個時間段內的產品運行收益情況或單獨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比如,有一款產品用“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來展示,該款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是4.38%,看起來挺高的,但是仔細查看產品近期的收益率會發現,業績比較基準僅3.5%。
業績比較基準或將面臨整改
“資管新規”出臺后,預期收益型產品逐漸退出市場,但理財客戶追求更大收益的需求并未消失。從業務角度來看,在不承諾保本的前提下,絕對數值型和區間數值的業績比較基準有利于銀行及理財公司在過渡期穩定投資者預期,同時穩定理財客戶群;從監管角度來看,這兩類業績比較基準不利于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和金融風險的釋放。
《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部分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不及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并不少見。業績比較基準未能實現,除了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外,也不排除個別銀行為吸引投資者制定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
某銀行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盡管業績比較基準并不代表最終收益,不少投資者依舊以業績比較基準的高低來選擇理財產品,這會導致理財子公司將收益率盡可能最大化,制定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在此情況下,如果市場行情出現波動或者底層資產不良,就會導致實際收益率不及業績比較基準。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理財產品銷售規定中,增加了對“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的禁止性要求,并非絕對禁止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而是理財機構宣傳業績表述應當解釋清楚業績比較基準的“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做到有理有據。
在董希淼看來,為了避免誤導投資者,一方面,理財公司在這方面要進行整改,投資人很多時候把業績比較基準錯當作預期收益。另一方面,這有助于促進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的預期,跟資管新規的要求是一致。所以,下一步多數的理財公司都要進行整改。
某國有大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可能直接用凈值方式的形式去顯示產品的現狀,向公募產品的宣傳方式靠攏。以此增強產品信息透明度、保障投資者知情權。由于辦法規定剛出來,對于后面如何執行,我們還要等相關的政策細則。”
需注意的是,對理財公司而言,業績比較基準形式的改變,并非簡單地對表述方式進行修改,后續還將進行持續的投資者教育。而投資者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上也應更加謹慎,可以從銀行資管能力、資管規模、歷史業績、存續產品底層資產質量、業績表現等方面進行考量,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發行機構選擇、產品選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