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7 14:21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張歆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通過推進強調市場化、法治化的注冊制,A股市場的入口端展示了與之相匹配的發行效率與質量,出口端的改革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意。...
想象一下,站在未來回溯,A股市場2021年的“臺賬”中,5月25日排在前列的鑒定語該有“宜告別”。當日晚間,滬深交易所分別對*ST鵬起、*ST富控、*ST信威、*ST歐浦作出終止上市的決定,四家公司由此將告別A股市場。
看似偶然的批量退市,其實是常態化退市機制落地生效的必然。對于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的A股市場而言,少數個體的告別,其實是為了市場在整體維度與未來更好的遇見。因為,只有加快劣質資產出清,才能促進市場資源更多、更高效地向優質資產配置和傾斜,進一步優化市場生態,增強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研讀“退”的字形演變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理解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必要性。在小篆體結構中,“退”字通過“日”和“對足的反寫”,表達“日日后退”之意;發展至今,該字進一步容納了“離開,辭去”的含義。對于因為觸及財務指標、審計意見指標等多種終止上市情形被交易所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實兩個含義之間也有著進程的必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經營業績、投資者保護等工作如果持續后退,離開A股市場是契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必然。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生態系統內涵豐富、機理復雜。相應的,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把握多個關系的動態平衡——投資端和融資端、入口和出口、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新股東利益和老股東訴求、存量和增量等。其中,常態化退市機制在最直觀維度,關系到入口和出口的平衡;如果進一步思考可以發現,其與上述各組的平衡都息息相關。能否落實“應退盡退”,關系到投資端的價值判斷和融資端的資本運作選擇,關系到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優質標的的共識,關系到新老股東的投資博弈,關系到存量和增量市場主體的資源分配等。因此,常態化退市機制的落地見效,雖然是監管推動、各方配合,但也是A股市場生態進化的自然法則。
當然,規則得到完善和認知達成共識需要過程,目前的理所當然,在推進過程中也曾步履維艱,因此需要監管者的智慧與決心、市場各方主體的包容與支持。在并不算久遠的曾經,“炒殼”“炒差”等投資行為與常態化退市的目標展開了激烈博弈。坦率的說,非理性投資行為的背后,也有著企業上市融資難的現實,因此“殼價值”在彼時的存在有著一定合理性。
最有效降低“殼價值”和“殼投資”熱度,為常態化退市鋪就并暢通道路的是官宣于2018年、落地于2019年、擴圍于2020年,繼續穩步推進于2021年的注冊制改革。
通過推進強調市場化、法治化的注冊制,A股市場的入口端展示了與之相匹配的發行效率與質量,出口端的改革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意。2020年的最后一天,退市新規在市場的期待中到來。被市場解讀為“史上最嚴”的新規,優化了退市指標,加大出清力度;同時按照“區別對待存量和增量公司、不溯及既往”原則,在新老規則銜接上給予市場一定的緩沖期。5月25日被上交所宣布終止上市的三家公司,退市指標和程序均適用舊規,這是退市制度改革平穩性、一致性的體現。同時,滬市今年財務類退市的公司數量創下2005年以來新高,則印證了改革效能。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以往的市場交投行為看,部分退市股進入整理期,仍有資金可能選擇在最后的幾個交易日“打卡留念”。本次的即將退市股,也有投資者在股吧留言準備“在整理期賭一把”。這也提示市場,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和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理念的培養仍需繼續“添薪”。
良性發展的資本市場,需要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看似隔空喊話的“進”“出”之間,其實銜接著A股市場穩步推進的注冊制改革和日漸顯效的常態化退市機制,銜接著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現在和未來,銜接著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和財富獲得感。可以說,常態化退市之“退”,銜接的是A股高質量發展之“進”。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