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08:49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黃春棉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新春伊始,汽車市場一片紅火,普遍呈現同比高增長的態勢,當然這與去年初疫情突發造成的市場“低基數”有關,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穩健與活力。...
新春伊始,汽車市場一片紅火,普遍呈現同比高增長的態勢,當然這與去年初疫情突發造成的市場“低基數”有關,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穩健與活力。正如中汽協對2021年給出的預測: “將達到2630萬輛,同比增長4%左右”的判斷。
這其中,乘用車銷量排名前三位的企業,依舊延續了此前的固有格局,即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老哥仨”處變不驚,穩坐釣魚臺,結合最近十年的統計數據來看,雖然三家的“座次”偶有變化,但一直保持著業界的領跑地位。
這種格局真的就是“鐵板一塊”,甚至一成不變么?恐怕不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杜芳慈,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時談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汽車市場仍會有持續的需求量。從市場經濟規律角度出發,“優勝劣汰”是最主要的規律之一,即便是大眾、通用、豐田等強勢企業,也會在競爭中發生變化。
三強座次的變化,首先反映的是母公司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變化。
一方面,大眾集團依賴中國市場的大發展,持續攻城略地,市占率不斷攀升,對集團在全球的競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數據顯示,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與其合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市場共交付汽車385萬輛,與2019年同期相比,雖然了下降9.1%,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回落至2000萬輛左右,同比下降約6%。從市占率角度而言,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以19.3%的份額繼續保持市場領先。
另一方面,以通用汽車為例,在2019年,其全球銷量排名位列第四,相比前三名而言,有著250萬輛-300萬輛的差距。當然,數量不能代表一切,但從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而言,至少說明通用汽車已失去了千萬量級的江湖地位。由于目前尚未統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集團排名,但以通用汽車在中國的市場表現來看(也包括上汽通用五菱),與豐田、大眾相比,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時曾表示:從國內車系市占率分析,大眾為代表的德系車一直名列前茅,日系車近年來上升勢頭明顯,市占率提升較快。相比之下,美系車保持穩定,略有下降;而韓系和法系下滑明顯。對于各大集團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程度日益明顯,甚至可謂“得中國者得天下”。
合資三強內部的變化,也凸顯了企業架構和運營的能力。
除了關注全球層面,之所以這么說,從一汽-大眾的品牌分布來看:奧迪高檔車品牌的強力拉升,大眾品牌的良好運營,以及新品牌捷達的初出茅廬,共同支撐起企業連續兩年奪得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
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馬振山年初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時表示:通過渠道建設、創新營銷、客戶直達三個維度賦能,在2020年取得了優異的市場表現,再次彰顯頭部合資品牌的競爭優勢——不僅多款車型取得細分市場銷量冠軍,更通過優化產品結構,使高端車型占比不斷攀升,帶來了更優的單車產值和更高的客戶粘性。
相比之下,上汽大眾在去年的市場表現較為慘淡,同比下滑幅度接近25%,從細分數據來看,大眾品牌仍取得了“國內單一品牌銷量冠軍”,但旗下的斯柯達品牌,則是一落千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談到:上汽大眾一方面會加強新產品的換代和投放速度,另一方面會積極消除“帕薩特碰撞事件”帶來的影響,同時,斯柯達品牌也亟待“重新定位”。
其他汽車企業,是否有實力向它們發起沖擊和調整?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關注三強的內部格局,如果僅從數量而言,吉利汽車一度取得150萬輛的銷售業績,具有沖擊上汽通用的實力,長安汽車也有希望達到類似的體量。如果從同類競品相比,包括豐田和本田在內,近年來的市場增速十分明顯,有望撞線“百萬輛”大關。此外,東風日產雖然多年來徘徊在百萬輛“出頭”,但一直表現穩定,加之啟辰品牌的再度回歸,從體量而言,正逼近上汽通用。
正如杜芳慈所分析:中國汽車市場在經歷了20多年成長和發展之后,已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第一大市場,在“十四五”期間,會呈現出由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的過渡。這也意味著,包括合資企業在內,各企業和品牌都面臨著空前嚴酷的競爭態勢,邊緣的合資企業正逐漸被市場淘汰,“強者更強,向頭部聚攏,從這個意義上,大眾、通用和豐田等企業,還是進一步擴大市占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