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4:46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郭躍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特斯拉慣用“源源不斷”的話題炒熱自己,但無論是不顧及老用戶感受和對品牌自身造成傷害的頻繁降價、還是多次將質量問題“甩鍋”消費者,都無法帶來正面“流量”。...
截至當地時間1月13日收盤,特斯拉的市值達到8099.11億美元,是第二名豐田汽車的3.85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的個人財富隨之飆升。2021年伊始,他就以超過1850億美元的凈資產,取代“在位”四年之久的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躍居新一任全球首富,成為新聞焦點。
但是,近在2018年,無論是陷入“生產、虧損地獄”而瀕臨破產的特斯拉,還是被迫辭去董事長一職的馬斯克,都很難讓人將他們與當下的“輝煌”聯系在一起。不到三年時間,是什么將“岌岌可危”的特斯拉迅速拉上頂峰?對此,人們的看法與評論頗多,正所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觀點認為,特斯拉的產品本身自有過人之處。不可否認,特斯拉確實抓住了全球電動化浪潮的窗口,并對產品加以高科技“包裝”,多重概念加身熱度攀升。但無論國內國外,特斯拉的裝配工藝、產品品質都幾乎是公認的水平線之下;更嚴重的是,暫時“告別”自燃隱患后,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又頻頻“宕機”,由此引發的交通事故屢屢現身,實難稱得上是可靠放心的伙伴。
還有分析認為是特斯拉品牌的吸引力使然。特斯拉慣用“源源不斷”的話題炒熱自己,但無論是不顧及老用戶感受和對品牌自身造成傷害的頻繁降價、還是多次將質量問題 “甩鍋”消費者,都無法帶來正面“流量”。況且隨著傳統車企紛紛進軍電動化領域,特斯拉也很難再一枝獨秀。
更有人認為是馬斯克以個人魅力撬動了市場。“不拘一格”的馬斯克在推特上“唇槍舌戰”、在國產Model 3交付儀式上“放飛自我”跳起尬舞等等,都賺足眼球并“吸粉”無數,但若說能以粉絲效應支撐車企發展,卻也難以如此長久。
回顧歷史,與特斯拉觸底反彈節點相吻合的,恰恰是其在中國汽車產業和市場的“落地生根”。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與上海臨港簽署合作備忘錄;次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即在一片農田中破土動工;僅一年后,2020年1月7日,特斯拉正式向首批車主交付國產特斯拉Model 3。
在需求最廣泛的中國市場實現國產化,對特斯拉帶來的助推不言而喻。迅速擴大的規模化生產大幅攤低了整車成本,也給了特斯拉頻頻降價的“底氣”,繼而銷量不斷擴大……實現良性循環。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超級工廠投入運營數日后,特斯拉股價便開啟顯著上漲之路,堪稱其股價飆漲的原點。
不止于此,2020年全球疫情的突至,更凸顯了上海超級工廠對特斯拉“絕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救命稻草”的意義。得益于防控得力,中國率先實現全面復工復產,上海超級工廠更是加班加點、馬不停蹄;甚至在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同時,還在2020年10月正式啟動整車出口業務,將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 3出口至十余個歐洲國家。
與上海超級工廠火熱生產對比的是,在美國本土,特斯拉于2020年3月24日發布了加州工廠無限期停工、停產通知,心急如焚的馬斯克甚至曾在5月11日表示該公司將違反政府規定強行復工;而彼時,特斯拉德州工廠更還只處于施工階段。
在德國,特斯拉柏林工廠進展同樣緩慢。根據規劃,擁有50萬輛產能的柏林工廠將在2022年滿負荷運轉,然而日前曝出,特斯拉柏林工廠只招到了小部分工程師,其內部人士更透露,該工廠的竣工日期可能會推遲3至6個月。
可見,如若沒有上海超級工廠的有力支撐,特斯拉能否從全球疫情中全身而退還是未知數;也正是中國市場的雪中送炭,成就了特斯拉的逆境重生及耀眼的資本市場成績。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中國對于特斯拉意義重大,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與潛力推升了特斯拉的整體表現,”他還強調,“也是得益于中國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投產的幫扶,才促成其在美國生產遭遇瓶頸時仍能快速發展,如果沒有政策支持以及上海超級工廠及時投產,特斯拉可能真的就倒閉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