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02:3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曉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伴隨新技術、新業態迭代更新,文化產業正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中,如何進一步做強文化內核,讓品類豐富的優質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百...
像駿馬一樣馳騁在文創大草原
講述人: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委副書記、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產業園黨工委書記 鄒犇淼
2014年,我來到長沙開福區工作。當時這片區域還是長沙最大的城中村。經過三年拆遷改造,面積約15.75平方公里的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掛牌成立。愛奇藝、創夢天地等1400多家企業進駐,形成了涵蓋視頻內容制作、播放、交易、監管在內的產業鏈。
今天,數字技術像巨浪一樣涌動,我們能做的,就是發揮好“筑巢引鳳”的作用,引導企業沿著“文化+科技”的路徑持續發展。這些年,園區相繼與華為、浪潮等科技頭部企業合作,搭建超高清視頻制作共享云平臺,為企業打造了“拎包入住”的數字支撐環境。
幫助企業克服起步時的困難、盡快擁有“造血功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千博信息公司的主要產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聽障人士提供手語翻譯服務。這家公司剛來園區時,缺資金、缺渠道,好好的技術攥在手里無法轉化。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成立專班為其提供幫助,當起了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我們找到省市教育部門、省市廣電臺和地方政府多方協調,推動他們的產品率先在特教學校、新聞節目中推廣應用,很快便實現了科技向市場的轉化。
今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總書記察看產品、詢問情況,并囑托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守正創新,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總書記的到來,讓我們渾身充滿力量。面向未來,我們會繼續努力,對照“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探索一條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博物館文創:不只是錦上添花
講述人: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李 峰
不少人以為,博物館發展文創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其實,作為推動館藏資源與普通大眾有機連接的紐帶,文創早已成了博物館的一項核心工作。博物館擁有豐沛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通過文化產品、文創活動和文化服務充分盤活這些資源,才能讓博物館迸發出更強勁、更蓬勃的生命力。
時間回溯到60多年前,那時全國文創產業還是一片荒漠。1958年,上海博物館成立了文物修復復制工場,集聚了一批手藝精湛的技藝大師,致力于青銅、陶器、書畫復制技藝的傳承和產銷工作。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博又在全國博物館中率先開設了售貨柜臺,出售復仿制品等文化商品。1996年,原館長馬承源最先提出“將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當年12月,上博出資200萬元,注冊成立藝術品公司,開始研發并銷售工藝美術品、文教用品、書籍等各類文化產品。2008年以后,上博開始配合常設展和特展研發系列文創產品。通過這樣的藝術再創作,沉睡在展柜內的文物被喚醒,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路走來,風塵仆仆。近些年,“大文創”理念已滲入全館工作中。怎樣設計、開發既充滿上博元素又為大眾所喜愛、所需要的文創產品,是我們時刻思考的問題。
2018年,我們與迪士尼實現IP合作,推出了既有“米奇”卡通形象,又有西周“大克鼎”波曲紋元素的文創產品。創作過程艱難而充滿喜悅,我們請來國內專家,為創作團隊提供學術指導。一次次交流、碰撞、摸索,都是為了保證產品在弘揚青銅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和諧交融。最終,我們推出了6大類、66個品種的衍生產品,大受游客尤其是年輕人歡迎。
我們還推出了兒童AR繪本,在繪本中加入了青銅、陶瓷等文物圖畫,孩子們在圖中填好顏色后,用手機一掃,就能觀看從書頁上投射出來的立體動畫,還可以隨意縮放大小、聽取語音講解。這樣,文物知識就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這兩個例子,是我們在發展文創過程中堅持守正創新、激活傳統文化的點滴嘗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上博將以此為追求,盤活優質館藏資源,不斷推出讓人民滿意的精品佳作,把中華文明的力與美展現給世界。
讓布達拉宮壁畫容顏永駐
講述人: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 萬 捷
從2012年起,扎根在布達拉宮負責壁畫數字化采集的同事們就時常對我講起他們所經歷的困難。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更堅定了在文物數字化保護方面繼續努力的信念。
布達拉宮館藏文物眾多,壁畫是我國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宮殿內壁畫面積達2900平方米左右,全面進行高清采集無疑是一項浩繁的工作。然而,這項浩大工程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團隊采用1:1高精還原技術進行拍攝、拼接,歷時3年9個月,終于成功采集到高達40億像素的數字圖片。
采集過程中,遇到不少難題。比如,大殿的壁畫幅面巨大,高度達9米多,需要搭建腳手架,工作人員需將設備搬到9米多高的高度進行采集。在高原缺氧、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下,工作人員的體能受到了極大考驗。再比如,游客通道是單一線路,有些過道非常窄,為了不影響游客參觀,只能等到閉館后實施作業。好幾次,團隊與布達拉宮工作人員一起忙碌到凌晨4點多。
這次數字信息采集,形成了全面、逼真、準確的壁畫數字化影像,為布達拉宮壁畫留住“不老容顏”、后續開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如今,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為文物保護創造了條件,成為文化產業插上“數字”翅膀、自由翱翔“云”端的重要保障。我們目前所掌握的影像數字技術、數碼顯微技術、三維虛擬技術等是文物數字化保護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微觀、三維等不同層面記錄文物信息,深研文化資源。
近幾年,我們還將采集到的布達拉宮文物數字化信息轉化成各種線上線下展覽,讓更多觀眾有機會欣賞文物之美。今后,我們會繼續守護文物、傳承文明,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當傳統文化“遇見”數字技術
講述人:騰訊新文創研究院執行院長 岳 淼
近年來,互聯網文創快速發展。從2018年起,騰訊推出新文創戰略,通過技術、平臺賦予文化產業更多生機。這里,我想和讀者分享幾樣代表性產品。
一個“云端”程序。我們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云游絲巾”,用戶可在線用敦煌壁畫元素自行設計絲巾,通過AI技術在線試戴,自由便捷地實現個性化定制。
一款手機游戲。我們在游戲產品《王者榮耀》的內容創作中,邀請到3位文史專家深度合作,巧妙地融入了很多三國歷史文化元素。比如,以“木牛流馬”代表蜀國,以“艨艟”代表吳國,以“高闕”代表魏國,等等。有體驗者留言說,這樣的游戲既有樂趣,又不知不覺增長了歷史知識,一舉兩得。
一部IP電影。今年7月1日,講述建黨偉業的電影《一九二一》開機。它是將經典文化IP貫穿到數字文化業務中的一次探索。
這3個案例都是將傳統文化、歷史經典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的典型。由此,傳統文化因為技術加持,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弘揚,走進日常生活,給人們以文化滋養、智慧啟迪,從而推動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良性互動。作為新文創領域的探索者,我們將不懈努力,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貢獻應盡之力。
竹溝琴聲,從山里飄向世界
講述人:河南省確山縣金鳴樂器公司總經理 王金堂
1985年,我高中畢業,懷揣畢業證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希望在大城市打拼出一片天地。
剛到北京那陣子,我賣過菜、賣過水果。后來,一位東北老板看我心細踏實,就讓我到他的提琴工藝品廠做工。我從小就愛動手,在樂器廠一邊勤快干活,一邊抓住一切機會學著做琴。三年過去,我成了行業里數得上的制琴師。
名聲傳開了,確山竹溝的鄉親們紛紛跟著我到北京來做琴,到今天已有過百人。由于村里人吃苦耐勞、勤奮好學,沒多久,一個個都成了行家里手。北京樂器制造行業送給我們一個響當當的名號——竹溝師傅。
再往后,我和越來越多“竹溝師傅”都在北京建起了提琴廠,當上了老板。2015年,確山縣的領導多次來北京看望我們這些確山籍制琴老鄉,反復邀請我們回鄉創業。我被他們的誠意打動了,把廠子搬回家鄉。
縣里給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不少“竹溝師傅”被吸引回來了。現在,縣里的提琴企業有122家,員工超過2000人。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地,每年出口創匯千萬美元。同時,不少村民從外地“回流”到提琴廠工作,既學了手藝,又能照顧好一家老小。我知道,脫貧只是第一步,要讓大家都富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后,我會繼續摸索做出更好的手工提琴,讓琴聲從山溝溝里飄向世界,那一定會是我聽過最美好、最充滿希望的曲子。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