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02:2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胡一峰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一段甘肅酒泉學生課間操跳敦煌舞的視頻在網上走紅。據介紹,這套課間操是根據敦煌壁畫二次創作的,當地學生跳敦煌舞課間操已經有四五年了。...
近日,一段甘肅酒泉學生課間操跳敦煌舞的視頻在網上走紅。據介紹,這套課間操是根據敦煌壁畫二次創作的,當地學生跳敦煌舞課間操已經有四五年了。從網上視頻來看,學生動作嫻熟,抬臂屈腿,體姿、動作,乃至安寧的神情、微笑的臉龐,都和敦煌壁畫上的飛天有幾分相似,體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眾所周知,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也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敦煌文化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飛天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長期以來,敦煌給藝術創作和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養分,催生了許多精品佳作,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從敦煌這筆寶貴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言,我們既需要將其轉化為舞臺上、銀幕上的藝術精品,也需要推動其以日?;男问阶哌M我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更有助于大眾體認和接受敦煌文化。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敦煌舞課間操,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實踐表明,相比于在一旁觀察,參與藝術創造的體驗更能讓人抵達美育真諦。學生做操時,即便只是做了幾個簡單的動作,所獲得的身體體驗與記憶,和欣賞一幅飛天畫,或者觀看一部敦煌題材的戲劇影視作品,也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形成對敦煌文化藝術的親近、認知和理解也必然是全新的。
如果在教習敦煌舞課間操的同時,輔之以敦煌文化和歷史的講解以及藝術賞析,相信更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敦煌不僅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折射著一段民族悲痛史,更蘊含著幾代中國人保護國寶、文化傳承的可貴精神。從王國維到常書鴻、段文杰再到樊錦詩,他們和敦煌的感人故事,已經積淀成一種道德操守和文化精神,成為青少年人培養民族精神,堅定民族自信的生動教材。
近年來,隨著美育和藝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探索中小學美育的有效路徑,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最近,藝術進中考更是引起熱議。而敦煌舞課間操及其類似的文體活動,具有美育方法論的意義。正如近代哲學家李石岑所言:“美育之解釋不一,然不離乎審美心之養成。進一步言之,即為美的情操之陶冶。”美育不是讓學生理解美學概念,更不是讓學生背誦美學史大事,也不是移植或照搬某些所謂成功的教育理念或模式。相反,美育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特別是應用好在地的、生活中的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周遭世界多種多樣的美,并在其中提升格調,陶冶心靈,進而增強塑造美的生活、美的人生的意識和能力。
酒泉的教育工作者就近取材,給學生排練敦煌舞課間操,正反映了這樣一種科學的美育理念。我國美育先驅蔡元培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就提出過,美育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入手,社會美育又包括從美術館、劇院到博物館,從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謂方方面面,無所不包。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文化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資源,這是當代美育的重要基礎。各地中小學美育應借鑒敦煌舞課間操的做法,充分開掘本地美育資源,靠山賞山,靠海觀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充滿鄉土氣息的美育課程,在積極傳承弘揚地方文脈的同時,以文化的力量滋養人格,完善、實現心靈解放。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