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09:43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范子萌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稱,調整后的報價模型有利于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27日發布通知稱:“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據了解,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于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稱,調整后的報價模型有利于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消息發布后,人民幣匯率波瀾不驚。截至昨日21時發稿,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分別報6.7071、6.6997,圍繞6.70關口展開拉鋸。
多位專家表示,此次央行強調“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有兩方面含義:其一,緩解人民幣升值速度,向市場釋放出人民幣并非單向升值的信號;其二,讓市場在人民幣匯率的定價過程中享有更多“話語權”,同時增強匯率彈性。
央行自2017年5月在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引進“逆周期因子”,意在抑制外匯市場上的“羊群效應”,增強中國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當時被視為扭轉人民幣匯價弱勢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引導人民幣升值。2018年1月,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趨于平衡,中間價報價行陸續將“逆周期因子”調整為零。2018年8月24日,“逆周期因子”重啟。
“‘逆周期因子’的兩次亮相,都是為了對沖當時人民幣的單邊貶值壓力。當前情況則大不相同。”昆侖健康資管首席研究員張瑋表示,當下人民幣匯率可以通過市場供求實現雙向波動,與此前的“單邊”環境不同。而且,人民幣匯率正處于快速上漲階段。從效能來看,本次“逆周期因子”的淡出可謂功成身退。
回顧近期央行發布的另一項逆周期調節措施,其向市場釋放的信號愈發明顯。10月10日,央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為0。市場認為此舉將改變人民幣升值的節奏和步伐,然而政策施行后,人民幣僅經歷了4天“平緩過渡期”便重拾升勢。
參照歷史經驗,在外匯市場的逆周期調控過程中,央行常常配合使用風險準備金率與“逆周期因子”的組合拳,且風險準備金率往往先于“逆周期因子”調整。因此,市場對于“逆周期因子”的逐步淡出早有預期。
但是,本次“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對市場的影響或較為有限。“即便是前期施行的調降遠期售匯準備金率,對市場的影響也非一蹴而就。市場主體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改變認知的過程。”張瑋認為,購匯的選擇權在企業一方,只有企業購匯的意愿切實增強,調控才算真正發揮效用。
逆周期調節措施雙管齊下,人民幣后續走勢將如何?業內人士認為,美元弱勢驅動下,人民幣有望溫和升值,但上漲空間較為有限。
張瑋說,美元缺乏持續反彈的驅動因素,這意味著人民幣相對美元還有可能繼續強勢,但上漲空間較為有限。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的“陡峭性翻轉”較難出現。
“在經歷了連續上漲后,人民幣的有效匯率基本達到前期高點。”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首席分析師李劉陽認為,人民幣匯率此后很難再脫離其他非美貨幣而獨自升值,而是會更多取決于美元指數的變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