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10:12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以來,僅有紫金銀行和青農商行兩家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債,發行規模為95億元。然而去年截至10月24日,共有4家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債,合計發行規模高達1360億元。...
近日,可轉債市場從異常狂熱到被監管“重拳出擊”,吸引不少投資者關注。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與部分公司可轉債熔斷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上市銀行可轉債表現平平,轉股進展緩慢,發行規模驟降。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前三季度,銀行股表現低迷,不少上市銀行股價破凈,導致上市銀行可轉債轉股進展緩慢。轉股緩慢,也意味著可轉債資本補充能力有限,銀行“補血”亟需更多途徑。
前三季度轉股緩慢
截至10月25日,市場存續的銀行可轉債有10只,包括青農轉債、紫銀轉債、浦發轉債、光大轉債等。
一級市場方面,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僅有紫金銀行和青農商行兩家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債,發行規模為95億元。然而去年截至10月24日,共有4家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債,合計發行規模高達1360億元。
此外,從上市銀行披露的今年第三季度末的可轉債轉股情況來看,除蘇農銀行(蘇銀轉債轉股比例48.46%)、江陰銀行(江銀轉債轉股比例12.09%)外,其余6家上市銀行發行的可轉債轉股比例均不足0.1%。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頻繁下調可轉債轉股價格。以目前轉股比例最高的蘇農轉債為例,初始轉股價為6.34元/股。2019年6月12日,因蘇農銀行實施2018年度利潤分配方案,蘇農轉債的轉股價格調整為5.67元/股;2020年7月2日,因蘇農銀行實施2019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其轉股價格又調整為5.52元/股。
資本補充能力有限
為何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債遇冷,轉股比例不理想?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銀行逆周期讓利,市場擔憂經營業績、資產質量,以及不斷有銀行違規事件暴露等,拖累上市銀行股價表現。今年前三季度,銀行股普遍表現低迷,近期雖有上漲,但與年初相比,銀行指數跌幅仍超過4%,投資者選擇轉股意愿下降。對于銀行來說,轉股率下降,意味著可轉債補充資本效果不理想。
國海證券分析師靳毅指出,由于不少上市銀行股價長期破凈,而銀行轉債發行價格又不能低于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所以不少銀行轉債無法觸發贖回條款以實現轉股。如果后續發行的銀行轉債要求與之前類似,那么可轉債的資本補充能力會比較有限。
“雖然可轉債可以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在這一點上要優于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但是,可轉債只有在完全轉股之后,才可以全部計入核心一級資本。在此之前,僅有轉債價格超過債底的期權部分才可以計入核心一級資本,而該部分一般占比較小。”靳毅表示。
方式待進一步豐富
分析人士表示,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方式有兩類,一是內源性方式,即通過自身盈利補充資本;二是外源性方式,包括增資、IPO、可轉債、定增、永續債、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
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及信用風險上升等因素影響,部分中小銀行盈利能力堪憂,內源性資本補充空間在縮小,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外源性資本補充方式成為首選。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來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已達51只,發行規模達到5243.80億元。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來銀行發行永續債已達31只,發行規模達到4913億元。2019年全年,銀行發行永續債數量僅有16只。從發行主體看,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成為主角。分析人士表示,中小銀行雖然單筆債券規模較小,但對補充其資本充足率起到了較大作用。
中金公司研報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市場對銀行發行的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資本補充工具的需求邊際弱化,這將使得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的發行難度上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