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1:3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王蕊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雙雙公告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原因是因為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本次轉讓及本次合并方案的部分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并稱未來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
“并購”告吹的兩家上市券商,在全市場聚焦下復牌交易。昨日,錯失標的的國聯證券下跌5.91%,收于18.48元;國金證券卻上漲2.88%,最終收于15.73元。上海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一漲一跌背后,是國聯證券錯失絕佳的并購對象,市場預期夢碎;而國金證券卻釋放了有意出售的信號,身價隨之攀升。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對于此番并購失敗的討論頗多,仍舊主要集中在“可能涉嫌內幕交易問題”。
與此同時,國聯證券高管人事變動,亦受到市場關注。昨日晚間,國聯證券投資出身的副總裁楊明,被公告“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
復牌首日一漲一跌
10月12日晚間,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雙雙公告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原因是因為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本次轉讓及本次合并方案的部分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并稱未來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
昨日,國金證券和國聯證券迎來復牌。截至收盤,國聯證券A股下跌5.91%,收于18.48元;國金證券股價最終收于15.73元,單日上漲2.88%。同樣是并購失敗,為何盤面表現卻截然不同?
“其實有點可惜,國聯可能沒法再遇到這么優質的標的了。”上海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一漲一跌背后其實是同一個邏輯——國聯錯失絕佳的并購對象,市場預期夢碎;而國金卻釋放了有意出售的信號,身價隨之攀升。
但也有市場人士對此更加樂觀,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國金和國聯沒有談攏不一定就是壞事,一方面券商重組之后的效果未必能1+1>2;另一方面,國金大股東表現出了要賣股權、國聯表現出了要并購擴張的戰略意圖,雙方的重組預期反而更加明朗。
也不少市場人士猜測,此番并購終止原因很可能與涉嫌內幕交易有關。9月20日,兩家上市券商正式發布并購意向公告;但就在前一天的9月19日,相關消息甚至公告截圖已在網絡上流傳;9月18日,兩家上市公司A股股價亦雙雙漲停。
于是9月25日,證監會要求兩家券商自查、提交內幕信息知情人名單,并啟動核查。“從公告來看,不排除有這個因素。”一名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并購專家分析稱,在這種假設下,如果交易雙方繼續推進并購進行,監管機構將大概率介入執法,造成的后果難以預料。
與此同時,國聯證券高管人事變動,引發市場關注。10月13日晚間,國聯證券公告稱,其副總裁楊明“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公告中并未提到楊明辭職后是否還會在公司其他部門或子公司任職。
資料顯示,楊明出生于1981年,2016年9月起擔任國聯證券副總裁,分管投資業務,兼任國聯通寶董事長、總經理。曾任申銀萬國證券投資經理、大成基金基金經理、華寶興業基金部門經理兼投資經理、太平資管高級業務副總裁、國聯證券董事會秘書。
券業并購失敗
并不罕見
不過,市場化的重組交易談判并不容易,停牌后沒談攏再終止交易的情況不少。
此前,6月3日晚間,上市公司華創陽安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子公司華創證券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原因是“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事實上,早在2019年11月,華創陽安就曾有3名董事對收購計劃投出過反對票,理由包括:收購價格高、標的公司經營質地不佳、能否獲得控制權存疑、收購后整合能力存疑等。
在更早之前,2012年8月——歷時17個月的“上市券商并購第一案”宣告失敗。西南證券公告稱,終止并購的原因是,“交易雙方在新形勢下,對國都證券當前的價值判斷產生差異”。彼時,西南證券董事長翁振杰曾公開向媒體稱,“市場變化了,雙方價格談不攏,走不到一塊去了!”
此外,2010年1月初,鑒于“一參一控”的監管大限,首都機場提出以其控股95.56%的金元證券為主體,吸收合并其控股61.25%的民族證券,但被民族證券董事會予以否決。后來幾經波折,方正證券于2014年初收購民族證券。但因早期股東并購紛爭不斷,加上方正還控股瑞信方正,兩者直到2019年底才完成整合工作,民族證券也就此更名為“方正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