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1:19 | 來源:河北日報 | 作者:張雨茜 張佳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為匯聚馬術精華,豐富賽事項目,本屆中國馬術節期間還設置了由安平縣政府主辦的中國馬術耐力巡回賽、中國馬術繞桶巡回賽(安平)、中國馬球公開賽等精彩賽事,集中展示我國...
第九屆中國馬術節將于10月2日在安平隆重開幕
“群英薈萃京津冀,飛馬滹沱中華情”。10月2日,第九屆中國馬術節即將在衡水市安平縣隆重開幕。今年全新升級的中國馬術節匯聚場地障礙、盛裝舞步、耐力、西部繞桶、馬球五大項目,六場高規格比賽,將吸引近600位參賽騎手和表演騎手,包括中國馬術奧運之隊的高水平騎手,以及近千匹馬參與到活動中,是本年度國內規模最大、參與人馬組合數量最多的綜合性馬術盛會,代表國內馬術最高水平。
其中,最重磅的賽事當數中國馬術場地障礙冠軍杯和中國馬術盛裝舞步冠軍杯賽,作為全運會資格賽,上述兩個項目的賽事將吸引國內一流騎手鼎力加入,賽事于10月3日至10月7日持續舉行,貫穿“十一”國慶節期間。
為匯聚馬術精華,豐富賽事項目,本屆中國馬術節期間還設置了由安平縣政府主辦的中國馬術耐力巡回賽、中國馬術繞桶巡回賽(安平)、中國馬球公開賽等精彩賽事,集中展示我國馬術、馬球運動的發展水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加入中國馬術節賽程的2020中國年青馬安平大賽,作為預熱賽事已于9月25日至27日舉行。年青馬大賽聚焦于4-7歲年青馬的成長,設置四個級別的障礙賽以及成年馬超高賽,以賽事作為進行年青馬基礎教育的重要平臺,給予國內年青馬調馴的指導方向,助力國內馬匹培育調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賽事之外,觀眾將在總建筑面積約4.2萬平方米的安平縣文化體育活動中心體驗一場馬文化的饕餮盛宴。中國馬術節將傾力呈現三大馬文化展,包括“天馬行空”攝影展、中國馬文化馬具精品展與畫馬大展,帶領觀眾體會到源遠流長的中國馬文化歷史。在堪稱“馬術水立方”的場館內,觀眾還有機會欣賞到超實景體驗沉浸式5D映畫·實景舞臺劇《飛馬滹沱》表演。該劇以華夏“龍馬精神”為主題,通過《郡王車馬出行圖》、圣姑救駕、胡服騎射等與安平有關的歷史元素,串起整個劇的發展脈絡,演繹出人與馬之間患難不棄的感人故事。
歷史淵源深厚,區位優勢明顯
在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與安平相關的馬文化十分豐富。安平古稱博陵,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初屬“千乘之國”中山國,因當時的中山國抱陳守舊,而相鄰的趙武靈王大力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很快就將中山國吞并。滹沱河兩岸可謂見證了華夏第一支騎兵的誕生。安平縣城東南發掘的一座漢墓里,墓壁上的壁畫細致地描繪出主人出行的宏大場面,稱《郡王車馬出行圖》,圖中共有馬匹176匹,十分壯觀。另外,發生在安平境內關于馬的典故、記載十分豐富。
安平有著“中國絲網之都”的美譽,安平絲網歷史悠久,是當地特色產業。安平絲網產業發展的源頭也與“馬”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就是——馬尾羅。馬尾羅的用料是馬尾,在沒有化纖紡織品的年代,其主要用途是做篩子的網。據光緒二十六年《深州風土記》史料記載:“安平之絹皆一境獨勝,如此比者不能多也”“安平故從絹利著聞,卷行歐美矣”。由此可見,在百年以前,安平織羅已頗有盛名。隨著織羅的發展,紡織品由蠶絲織品到棉麻紡織品,再到化纖紡織品,種類不斷增多,使得用馬尾織成的織物逐漸淡出市場,其中民間手工技藝一絕的馬尾羅更是稀少的馬尾織物之一。2019年12月,安平縣馬尾羅織造傳統手工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平縣坐落于北京正南200公里、雄安新區正南50公里處,地處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中心,既屬環渤海、環京津開放地帶,又在京九鐵路大動脈沿線,北臨雄安,東望天津,西接石家莊,遙望山西、陜西、內蒙古等馬產業聚集區,交通便利,適宜進行馬匹的培育、運輸、交易活動,也有利于賽事舉辦、文旅開發、康養產業、馬術教育等上下游產業發展。這里全年無霜期長達8個月,為全年開辦常規性賽事及文旅活動提供了優良的自然條件保障。
安平大力發展馬產業是充分利用獨有自然資源的戰略舉措,安平縣境內滹沱河自西向東流經該縣,曲度小,西部河谷寬約300至500米,東部河谷寬約200至300米,河道開圈平整、寬度適宜,賽道為沙土質地,土質松軟,馬匹奔跑起來省力、不容易傷蹄,十分適合進行耐力比賽。同時,自然形成的河道、有彎曲、有起伏,河內河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適合民族賽馬的“黃金賽道”。同時,安平縣與內蒙古草都集團合作的滹沱河生態植草項目,在河道種植各類牧草花卉,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統籌、河道治理與改善環境兼顧,為安平縣馬匹飼喂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也為農民增收致富增加新途徑。
做好產業配套,引進國際賽事
安平縣致力于將馬產業的全部業態聚集成群,形成常規化、規模化的賽事活動、展覽活動、表演活動系列,以全方位的產品設計,加上全面的服務配套產業,形成獨特的產品優勢,讓馬術愛好者們不用再全國各地東奔西跑,而能在安平“一站式配齊”。
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安平縣馬產業鏈條十分豐富,延伸出多個細分產業。上游產業主要圍繞馬駒展開,包括有馬、飼料、馬匹交易等;下游產業主要圍繞馬業服務展開,包括賽事運營、馬術俱樂部、表演娛樂等一系列與賽馬相關的服務和周邊關聯產業,為高端人群提供馬術活動以及培訓、寄養、表演等相關服務,讓馬產業在安平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目前,安平縣有各種規模的養馬場20多家,并陸續有養馬場從外地遷移過來。
依托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深厚的馬文化基因和滹沱河天然生態資源稟賦,安平快速實現了馬產業從無到有、脫虛向實、井噴式的發展,呈現出方興未艾、蓬勃向上的迅猛態勢,為中國現代馬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該縣以馬產業為平臺,盤活歷史、文化、經濟、生態等多種資源,用馬產業這個平臺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精尖人才,反哺當地一二三產發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深與全國各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程度,提高安平的國際知名度。
悠久的馬文化歷史與全面的服務配套產業為安平馬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土壤,而中華民族大賽馬、國際馬聯(FEI)耐力達標賽、中國馬術節等品牌賽事的落戶為安平的產業發展轉型提供助力。賽事的舉辦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上千名馬術愛好者,以及15萬余名游客現場觀看,有效帶動了安平當地旅游業、地方餐飲賓館服務業、零售業等產業的全面發展。
馬產業賦予了安平特別的人文氣息,同時也是拉動當地發展的“活力閥”。從2018年起,安平蓄力發展馬產業,至今已兩年有余。依托于滹沱河畔開闊平整的地面和古河道沖積而成的天然沙地,安平曾舉辦一系列的國際馬聯星級耐力賽,展示安平得天獨厚的馬業地域優勢。隨著馬產業相關設施的不斷建設,現在的安平縣馬產業全業態已初具規模:馬術體育文旅小鎮、文化體育活動中心、馬文化主題千畝森林公園、京津冀馬術訓練基地以及馬文化鄉村主題民宿已全部投入使用;中國馬文化博物館、馬表演已正式運營;唐人馬球馬術俱樂部的新址也已在安平落地生根,成為中國國家馬球隊的日常訓練基地。
積蓄發展動能,打造中國馬城
2018年,“京安杯”中華民族大賽馬·傳統耐力賽全國首站賽、“上東壹號”中華民族大賽馬傳統耐力賽2016-2017年度雙賽季總決賽(衡水·安平)、2018中國安平國際馬聯(FEI)耐力達標賽相繼在安平縣舉行。為完善頂層設計,安平縣還以舉辦賽事為契機召開衡水·安平馬產業發展研討會,邀請全國多位著名馬行業的專家學者,在建設馬術小鎮、促進安平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安平產業綠色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安平深化行業改革、推動馬術小鎮的建設、助力安平馬產業整體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9年,安平縣成立發展馬產業爭創中國馬業名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分管副縣長兼任,全面統籌負責馬產業發展各項工作的組織推進。委托中國馬業協會和新疆農業大學制定了《安平現代馬產業發展規劃(2019年-2030年)》,明確“構建一軸(滹沱河景觀帶軸)、三線(滹沱河觀光養殖區、文化康養區、科技貿易區)、六中心(國際馬業賽事中心、國家馬匹專業調教訓練中心、國家馬科技成果轉化及雙創孵化中心、現代馬業人才培養交流中心、馬匹交易中心、優質馬繁育中心)的現代馬產業發展空間體系,打造集賽事、文化、旅游、貿易、康養、教育、科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馬產業基地”思路并通過論證。
同時,安平縣還組建安平企業家馬業協會,全力推動安平馬術發展,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同年,安平馬術隊勇奪全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單項銀牌,內蒙古大型舞臺劇《千古馬頌》落戶安平,與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6市縣締結為友好城市,與阿聯酋、匈牙利等國外馬協成為友好協會,安平國內外“朋友圈”越來越廣,影響力越來越大。
2020年,占地400畝的衡水市職業技術學院(安平)馬術學院項目已與北京天星調良馬術俱樂部達成合作協議,一期工程投資4億元,填補了安平馬產業中“教育”這重要的一環,為安平及全國馬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開門迎客,馬術體育文旅小鎮雛形已現,中國馬業協會京津冀中心訓練基地、蒙古大營風情園、馬文化藝術森林公園等設施逐漸完善……近年來,隨著安平現代馬產業體系的不斷完善、馬產業經濟不斷壯大,馬產業已成為安平又一張靚麗名片。
安平縣正在以更多創新作為彰顯“辦好馬產業、弘揚馬文化”的熱情、決心和實力。未來,安平縣將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決策部署,繼續秉承一馬當先、快馬加鞭、萬馬奔騰的精神,進一步聚馬文化之精,匯馬產業發展之神,堅定走融合發展創新之路,搶抓新機遇、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動能,爭當中國現代馬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爭做中國馬文化傳承的排頭兵,為弘揚馬文化、加速現代馬產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