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2 02:12 | 來源:未知 | 作者:胡楊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由于資本金充裕,新開業的六家公司全部擁有極高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而隨著業務的開展,償付能力也逐漸下降,但仍處在很高水平。
剛過去的2018年,中資保險牌照出現“零批籌”情況,成功取得開業批復的保險公司因而受到市場更多關注。隨著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北京人壽、國寶人壽、瑞華健康、海保人壽、國富人壽和融盛財險這六家新險企開業首年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梳理。通常來說,在開業初期,保險公司不會很快取得盈利,尤其是壽險行業,更是普遍存在“七虧八盈”的魔咒?!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呓y計發現,上述六家新險企在開業首年確實都呈現虧損狀態,但具體情形又不盡相同。其中,融盛財險開業時間雖然最短,虧損卻最為嚴重。
另外,由于資本金充裕,新開業的六家公司全部擁有極高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而隨著業務的開展,償付能力也逐漸下降,但仍處在很高水平。以瑞華健康為例,該公司2018年二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高達15094.78%,四季度則降至1518.77%。
拼背景:多追求差異化定位
2018年,除批準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外,銀保監會未批復任何中資險企籌建。
對此,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認為,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無論是人身險還是財產險,中小公司的盈利狀況普遍都不是很好,絕大多數險企不具備非常明確的市場定位和核心競爭優勢。如果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就接納新公司,對市場的健康發展沒有好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2018年成功開業的保險公司大多符合上述說法,尋求在差異化與獨特性方面做文章。其中,海保人壽和國寶人壽主打地域優勢。公開資料顯示,海保人壽注冊地位于海口市,是第一家設立在海南省內的全國性保險法人機構;國寶人壽由四川省政府主導組建,為首家總部落戶在成都市的全國性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
作為新開業險企中唯一的健康險公司,瑞華健康則強調專業性。根據其官網,瑞華健康定位于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總體要求,從事專業健康保險和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全國性公司。
朱銘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稱,短期來看,能契合國家重大政策的險企拿到牌照的機會相對更大。他舉例表示:“未來,像養老、健康等領域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即便是外資公司,在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背景下進入國內,也需要尋找新增長點,確保自身的管理、技術優勢能有效發揮,歸根結底仍是一個市場定位的過程。”
比業績:首年均未能實現盈利
通常來說,在開業初期,保險公司不會很快取得盈利,尤其是壽險行業,更是普遍存在“七虧八盈”的魔咒?!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呓y計發現,六家新公司在首年確實都呈現虧損狀態,但具體情形又不盡相同。
其中,融盛財險開業時間最短,虧損卻最為嚴重。具體來說,2018年6月29日,融盛財險拿到銀保監會的開業批復,成為2018年最后一家正式開業的保險公司。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該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12509.60萬元,虧損額排在六家新公司之首。
不過,這部分虧損并未對融盛財險的流動性造成威脅。根據償付能力報告,融盛財險2018年四季度的凈現金流為6684萬元,未來三個月綜合流動比率130.57%,流動性風險較低。
另外,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去年6月正式開業的國富人壽,其虧損集中在三季度,當季虧損額達到10814.70萬元。北京人壽、國寶人壽和瑞華健康也與之相似,開業首季度虧損最多。
朱銘來介紹稱,根據歷史經驗,壽險公司在成立伊始需要培養自己的營銷團隊,這一過程的成本很高。除此之外,為把業務規模迅速做大,壽險公司短期內會將大量利潤讓渡給銷售團隊。“可能100塊錢的保費,其中30~40%都給了營銷團隊,用以激勵其積極銷售。”這就造成壽險公司初期的成本高企。“不過,隨著營銷渠道的變遷,通過互聯網銷售保險的成本幾乎為零。未來,由于不需要大規模培養人工營銷團隊,壽險公司成立5~8年沒有利潤的慣例也會被打破”,他補充道。
而上述某新險企的財務負責人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新單保險首年成本較高,但如果資本金產生的投資收益可以覆蓋承保虧損,新公司也有可能實現一定盈利。
測風險:償付能力現明顯收縮
除短期內呈現虧損狀態外,新保險公司的另一個共同特征還包括較高的償付能力。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四季度,北京人壽、國寶人壽、瑞華健康、海保人壽、國富人壽和融盛財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在1000%以上,具體分別達到1812%、1828.67%、1518.17%、3019.56%、1981.10%和7152%。而從行業數據來看,近200家保險公司平均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則長期維持在250%左右。
盡管最新的償付能力處于非常高的水平,但相較于開業首季度,上述六家新險企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出現了明顯收縮。以瑞華健康為例,該公司2018年二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高達15094.78%。到了四季度,這一指標則環比下降13576.61個百分點。走勢類似的還有海保人壽,去年二季度,該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曾經達到16164.10%。
朱銘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償付能力的計算與業務規模密切相關。短期內,新險企的保費未必立刻能沖到很高的規模,與此同時,資本金卻比較富裕,償付能力指標因此就維持在高水平。但這種狀況不會維持很長時間,隨著業務規模的大量增加,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很快就會降下來。
然而,朱銘來也強調,償付能力并非越高越好。“資本是有成本的,對于股東來說,不做業務、大量資金閑置沒有任何價值。一般來說,償付能力在200%左右比較穩定,至少也要達到監管標準。”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