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頂著“共享單車第一股”光環上市的永安行(23.390, 0.54, 2.36%)發布公告稱,公司三名高管計劃在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三人所持有公司股份的20%,估算合計減持數量將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9%。減持消息公布第二天即9月3日,永安行股價應聲下跌,盤中創出上市以來新低,截至收盤報22.12元。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永安行此次交出的2018年半年報成績并不樂觀:上半年實現營收4.23億元,同比下降10.77%;實現歸屬凈利潤6454.16萬元,同比增長5.19%。
值得注意的是,永安行的應收賬款5年增長4倍,從2013年的9847.13萬元,增長到了2017年的5.31億。
9月6日,記者以郵件的方式發送采訪函至永安行董秘辦,詢問關于業績和財務方面相關問題。永安行在回復函中表示:“公司2018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主要系去年年底江蘇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業務從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剝離所致。”
上半年營收下降10%凈利增長放緩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減持的三位股東的股票均于2018年8月剛剛獲得解禁,雖說公司稱股東減持是出于個人資金需求,不過下跌的股價卻反映出市場的想法:股東似乎對公司未來發展缺乏信心。
縱觀永安行近5年的業績,2013年至2017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29億元、3.81億元、6.2億元、7.74億元和10.5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63.85%、90.3%、28.17%、28.38%和8.9%;凈利潤分別為3643.47萬元、6830.92萬元、9336.29萬元、1.16億元和5.1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61.1%、87.48%、36.68%、24.63%和343.85%。利潤增長率從2013年161.1%,一直下滑到2016年24.63%。雖然在2017年,其凈利潤猛增343.85%,不過據年報顯示,利潤大漲是與處置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所獲5.18億元有很大關系。
2018年上半年永安行也延續了2017年的疲軟態勢。除了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0.77%,上半年永安行扣非凈利潤為6178.6萬元,同比增長率僅為1.43%。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永安行的應收賬款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13年的9847.13萬元,逐年增長到了2017年的5.31億,5年增長了4倍。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為6.21億元,壞賬準備為5658萬元。其中,欠款方前五名均為政府機構,占總應收占款比例為16.82%。
“在財務的指標當中,其實壞賬和應收賬款是牽扯現金流很重要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直接會導致現金流的不暢,現金流的不暢就會導致企業的運轉有問題。”財經作家劉林表示。
回應:堅持固定點借還公共自行車業務
2017年8月,永安行搶占“共享單車”的風口,欣然上市,但對于永安行來說,共享單車更像噱頭,其業務占比實際上并不大。據當時永安行的招股書顯示,其主營業務是以政府付費投資的有樁公共自行車為主,而共享單車業務收入僅占永安行主營業務收入的0.05%。
為了增強共享出行相關業務的發展,永安行主營共享單車的全資子公司——江蘇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低碳科技”)于2017年10月收購了哈羅單車。在收購哈羅單車的同時,低碳科技開啟了對外融資,經過2017年9月、12月和2018年6月的三次的對外融資之后,永安行的持股比例不斷被稀釋,最后失去了對低碳科技的控制權,持有的低碳科技的股權比例從100%跌至8.86%。
對于上述問題,永安行在回復長江商報記者采訪函中表示:“上市公司失去對低碳科技的控制權,共享單車業務從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剝離,由參股公司低碳科技負責運營。如此,上市公司既可以通過參股投資分享該業務后續發展的成果,又可避免現階段大規模投資或甚至短期虧損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和現金流的影響。”
“我們并不認為我們是共享單車第一股,我們是共享出行第一股,作為A股首家共享出行的上市企業,永安行堅持固定點借還的公共自行車業務。”永安行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此給自己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剝離了共享單車業務后,永安行又開始布局共享汽車。據資料顯示,2017年11月,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江蘇小安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推進共享汽車業務。今年4月,永安行共享汽車業務在常州上線運營,預計到2018年年底永安行共享汽車將在蘇州、揚州、鎮江等10余個城市進行推廣運營,目標累計投放的共享汽車將超2000輛。
“共享單車是新的解決方案,前期虧損實屬正常,只要找到合適的運營模式,還是具備發展前景的。對于共享汽車,其資產過重,管理起來也較為困難。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共享汽車的難度遠大于共享單車。”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共享經濟助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