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務員考試龍頭中公教育,正式通過借殼的形式向A股發起沖擊,有望將成為職業教育第一股。
亞夏汽車(4.060, 0.00, 0.00%)(002375.SZ)5月4日晚公告稱,擬將除保留資產以外的全部資產與負債作為置出資產,與11名交易對方持有的中公教育100%股權中的等值部分進行資產置換,置出資產作價13.51億,擬置入資產作價185億。交易完成后,中公教育創始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及其一致行動人中公合伙持有上市公司股權合計預計將達到60.18%。由此,魯忠芳、李永新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實際上,今年職業教育行業已迎來了一波上市潮:尚德機構在美股市場上市;華圖教育此前擬在A股借殼上市,后轉戰港股;而中公教育則選擇借殼登陸A股。
公考教育進入寡頭壟斷競爭格局,然而職業教育仍有較大市場拓展空間,政策面也頻傳利好。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華此前更是對記者表示:“把營利性民辦教育的口子放開后,清理了民辦教育與資本市場之間的法律障礙,資本市場上教育板塊的容量會大幅增加。估計在‘十三五’期間,教育板塊的市值會達上萬億元規模。”
擁抱資本市場
“如果此次如果中公教育能夠通過借殼成功登陸A股,無疑將成為職業教育在資本市場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無論作為投資人還是業內從業人士對此期待都很高。”教育產業基金拼圖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磊對記者表示。
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中公教育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凈資產預計分別約為 40.3 億元、5.2 億元、10.0 億元,遠高于此前A股教育類上市公司10億級營收、1億級凈利的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公披露的交易方案中也預測,2018-2020年營收分別為64.8億、90.7億和115億,利潤分別為8.76億、12.46億和16.23億。在未來三個年度內,中公教育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合計須達到38.8億元。
中公教育估值185億。本次交易對價對應的中公教育2017年靜態市盈率為37.37倍、2018年動態市盈率為19.91倍。
不過,此前除了具有極大特殊性的昂立教育借殼新南洋(27.470, -0.05, -0.18%),職業教育領域借殼上市并沒有成功的例子。2014年昂立沖A的成功,與其國企背景,和當時特殊的政策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對于業內并不具有參考性。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公考龍頭企業的華圖教育作為2014年掛牌新三板的企業,也曾兩次試圖借殼沖A,但都以失敗告終。去年也嘗試IPO登陸A股,但也因股東人數眾多,持股分散,溝通協調難度較大,股東未能就業績補償等眾多原因都沒有成功,所以才轉戰港股。
王磊向記者分析道:“無論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各家的選擇都是出于自身考慮的。美股時間成本低,規范類要求少;港股逐漸成為職業類教育首選,現在還要看華圖那邊的情況,進一步觀察培訓類的企業;而A股有顯著優勢就是,相對來說估值比較高。對于A股市場來說,現在中公185億的估值也是比較合理的。盡管業內也對它能順利登陸A股期待較大,不過因為沒有成功可借鑒的先例,最后能否成功現在也并不好做判斷。”
如果能成功借殼上市,之后的走勢,國金證券(8.710, -0.20, -2.24%)教育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則向記者表示:“具體還是得看復牌后走勢,對比資本市場表現較出彩的,K12領域的新東方、好未來等企業,他們具備上市時間久、股權流通非常充分的優勢。中公教育的資本市場表現則需要一定時間來驗證。作為公考龍頭企業,如果能夠在新的大規模賽道上有所布局,也必定會迅速成長。”
職業教育新賽道
如今兩大公考巨頭已經形成了巨頭壟斷競爭趨勢。“公考教育現在除了中公和華圖,還有線上的粉筆公考網,其他企業再想進入也很難突破了。”王磊對記者表示。
與公考教育發展成熟度形成對比的是職業教育賽道才剛剛起步的現狀。
“公考教育市場的劃分和規模、完整度要比整個職業教育接受度更成熟一些。職業教育現在發展還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吳勁草說道。
我國經濟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率的“新常態”,表明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尤其知識型工作崗位的競爭長期都會很激烈拉動職業教育需求增長。2017年,全國大學畢業生795萬,占全國新增就業需求約一半,比2016年新增30萬人。
交易方案也顯示,中公教育培訓規模增長迅速,2015-2017年參培學員累計288萬人次,其中2017年培訓學員超過146萬人次。職業教育儼然已成為一片藍海,潛力巨大。
職業教育與資本市場已經熟知的K12教育有著一定的區別。“K12教育和職業教育面對的群體不一樣。K12教育實質是一種以排名為核心的運轉。對K12來說公平比實際效用更重要。而職業教育則更看重實際效用。”吳勁草指出,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廣闊,“目前職業教育滲透率低,有很大市場空間。對比K12教育,10個人孩子中6-7個都會去參加K12培訓,而10個成年人1-2個參加職業培訓就不錯了。整個職業教育市場的提升空間很大。”
另一方面,近期的利好政策也給中公注入強心劑。
繼去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促法》)正式實施之后,今年4月20日,教育部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條例》修正案),進一步掃除法律法規和具體實施層面職業教育發展的障礙。
中信證券(19.810, 0.18, 0.92%)教育行業研究員馮重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民促法》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明確提出了相關成人教育不需要通過權力審批,不涉及辦事許可證審批。這無疑釋放了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信號。”
2017年9月1日,新《民促法》正式生效,采取盈利與非營利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分類管理的制度。允許設立營利性的培訓公司,將經營性民辦培訓機構納入到民辦學校的管理體系中來。這就讓民辦培訓機構的管理實現了有法可依,也創造了上市和資本化所必要的合法合規前提條件。
“而在此政策問世之前,眾多教育機構大都是通過VIE結構赴美、赴港上市。不過新政頒布之后,盈利性質的學校目前也都還在探索之中,實際探索中各地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 吳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今年4月20日頒布的對于實施條例的征求意見稿,則可以看作是對于原有政策基礎上具體設置的說明。”
記者翻閱《實施條例》修正案發現,在稅收,土地政策等多個領域均明確了政策傾斜。指出營利性民辦學校適用國家鼓勵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制定。民辦學校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執行與公辦學校相同的價格政策。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