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間,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下稱“互金協會”)向會員單位下發通知,提到部分網貸平臺在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披露的數據存在疑似虛假披露情況或者自擔保情況,要求平臺如實報送。
“部分機構披露數據逾期金額、代償金額均為0,存在疑似虛假披露情況或者自擔保情況。現要求存在雙‘0’報數機構自糾自查并于4月26日18點之前如實報送。否則將因疑似虛假披露受到影響,協會會將出現上述情況的機構名單報送相關監管部門,望網貸平臺引起高度重視。”通知稱。
根據互金協會的網絡借貸披露標準,逾期是指按合同約定,出借人到期未收到本金和利息。累計代償金額是指自從業機構成立起,因借款方違約等原因第三方(非借款人、非從業機構)代為償還的總金額。
截至目前,共有120家平臺接入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披系統。而根據這些平臺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逾期金額為零的機構達80家,逾期金額及代償金額均為0的機構共31家,有利網、開鑫貸、錢保姆等都是雙“0”報數。
“其實,在網貸行業此前普遍存在‘風險備用金’或‘第三方擔保保障’的情況下,零逾期并非是不可能。但在監管要求下,越來越多平臺取消‘風險備用金’或‘第三方擔保保障’后,做到逾期金額和代償金額均為‘0’難度的確很大,因此雙‘0’報數的機構引起外界質疑也是必然的。”北京某P2P平臺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
尤其在互金協會將數據統計標準進行改進后,雙“0”報數更是著實不易。根據協會2016年10月發布的T/NIFA 1—2016《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規定,逾期是指借款人在借款合同約定的期限內(含合同約定的寬限期或展期后到期)未足額歸還本金或利息。
但在2017年10月,協會在新頒布的“T/NIFA 1—2017”中修訂了逾期的定義,逾期是指按合同約定,出借人到期未收到本金和利息。“收到”是指資金實際劃付至出借人銀行賬戶。
對此,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表示,對于借貸業務來說,借款人逾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維持在合理的逾期率水平就是正常的。“逾期指標并不會和備案直接相關,但對逾期數據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監管方所要求的,如果信披不合規,會對備案產生影響”。
“信息披露透明是‘去剛兌’的解藥。”麻袋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表示,平臺之所以需要剛兌,主要是因為平臺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資者難以識別風險。通過第三方擔保或者兜底,是平臺對于投資者的一種風險補償。補償的是平臺信息不對稱后投資者承擔的附加風險。信息披露越透明,這個風險越低,剛兌的價值也就越低。
路南指出,無論如何,待監管落地、信息披露到位之后,去剛兌是大勢所趨,旨在消除資金價格扭曲、風險與收益的不匹配以及信貸資源的錯配。到時候投資者將自行識別和承擔投資風險。屆時,投資者可能沒有“零逾期”平臺可追逐,但是也不會對行業有那么多質疑,行業正氣可期。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