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03:03 | 來源:未知 | 作者:胡亦心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其實無人車所用的技術跟無人駕駛是一樣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環境往往也比道路運輸更為復雜,所以我們未來會生產無人大貨車,滿足干線上遠距離運輸場景的需求。
自動識別紅綠燈、三維地圖重新繪制、路遇危險緊急制動……4月18日,菜鳥打造的專門用于物流末端配送的無人車在杭州進行首次公開路測。菜鳥ET物流實驗室算法團隊負責人陳俊波表示,這款“基普拉斯”(Gplus)無人車非公開路測已進行了兩個月,年內將量產商用,具體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主要用于社區和學校內部的包裹配送。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判斷說,中國目前每天平均產生一億個包裹,未來一天將產生10億個包裹,而這一天不會太久,不會超過八年。
“從這個判斷來說,以我們現在300萬快遞員來類比,未來將需要3000萬快遞員,在老齡化日益嚴重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快遞配送模式必須改變。”陳俊波說,無人末端配送車是末端運力的補充,可以實現7天24小時配送,為快遞員減壓。
從測試情況來看,無人車在面對行人、自行車、遮擋物、十字路口等突發路況時均表現良好,沒有發生“意外事故”。
據介紹,菜鳥無人車定位在末端配送,載重100kg,目前車速最高控制在15km/小時。當無人車運行過程中檢測到進入行人或車輛較多的復雜路段時,會自動降速到10km/小時,而且無人車紅外探測距離有100米,能夠預測移動物體的行動軌跡,可以比較穩妥的避免碰撞。
“因為無人車沒有安裝機械臂,所以在物品放置和取出時還需要人工的參與。”陳俊波說,菜鳥后臺有非常完備的監控測試,定位也是實時的,一旦發現小G有什么異常,可以把視頻傳到后端然后做一些相應的處理,包括報警,從而避免物品或者車輛本身的損失。
陳俊波說,其實無人車所用的技術跟無人駕駛是一樣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環境往往也比道路運輸更為復雜,所以我們未來會生產無人大貨車,滿足干線上遠距離運輸場景的需求。
這不是菜鳥第一次發布無人車,早在2016年9月,菜鳥就發布了第一款上門到末端的配送機器人小G,此后,在2017年9月發布了提供園區環境末端配送服務的小G2代,以及此次測試的專注于提供街道環境末端配送的小Gplus。
“我們判斷,再過六七年,中國50%以上的包裹將由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陳俊波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