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4月底,嘉合基金公告旗下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未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這是基金業19年來首例新發基金募集合同未生效的案例。而時隔數月之后,嘉合睿金日前發布首發招募文件,又一次開始募集。
據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基金公告顯示,該基金的募集期限為2018年1月25日至2018年3月5日,基金托管行為渤海銀行。此前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基金在2016年11月7日獲得證監會批復,隨后2017年3月20日至4月19日期間募集。但2017年4月底宣布該基金未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成為歷史上第一只新發募集合同未生效的案例。隨后在2017年7月31日,該基金獲準變更注冊為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并在近期發布招募文件。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嘉合睿金的募集失敗或與監管新規有關。去年監管層為更好地監管委外資金,出臺了定制基金新規,其中提及基金產品中單一客戶持有占比需低于50%,且這一新規以3月17日為新老劃斷界限。而嘉合睿金這只產品的發行日期恰好在2017年3月17日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即3月20日,因此募集受到影響。
實際上,除了嘉合睿金外,去年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基金達到5只,今年還有興銀瑞景靈活配置混合型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不僅如此,伴隨著委外基金新政之后加上債券市場調整,基金申請變更注冊轉型情況增多,尤其是在委外產品集中地的債券基金上。2017年進行變更注冊的債券基金達到60只,其中由債券基金轉型為定開發起式債券基金的達到36只;而混合型基金中轉型為定開發起式債券基金的也達到6只。業內人士表示,轉型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對接機構資金。
基金研究資深人士王群航也表示,嘉合睿金的前身是我國第一只首次募集不成功的基金,屬于轉型后再發售。同時,這次嘉合睿金基金變成定開發起式的機構定制產品,即“本基金不向個人投資者公開銷售”。這一情況對基金業內也是一個提示,第一,新基金申報必須更謹慎,切忌盲目跟風;第二,新產品應避免同質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