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9:19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輪清盤潮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短命基金”頻現,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產品快速觸及清盤線。以匯豐晉信慧鑫6個月持有期債券基金為例,該產品成立于202...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這句投資界的經典格言正在公募基金行業殘酷上演。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3月份全市場已有40只公募基金發布清盤風險提示性公告,其中16只產品已正式進入清算程序,一場行業大洗牌正加速上演。
清盤警報密集拉響
根據基金合同約定,當基金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時,將觸發清算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清盤潮呈現“多點開花”態勢,涉及華安基金、博時基金等頭部機構,以及淳厚基金等中小公募在內的近20家基金公司,幾乎覆蓋行業各梯隊。
從產品類型來看,混合型基金是重災區,在40只觸及清盤的產品中占20只,比例達50%。
具體到基金公司,淳厚基金與博時基金各有4只產品觸及清盤線,華安基金、農銀匯理、安信基金、鵬華基金、德邦基金和華寶基金等機構也各有2—3只產品上榜。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輪清盤潮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短命基金”頻現,多只成立不足一年的產品快速觸及清盤線。以匯豐晉信慧鑫6個月持有期債券基金為例,該產品成立于2024年4月16日,但截至2025年3月19日已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距離其成立尚不滿一年。農銀紅利甄選成立于2024年8月2日,基金經理姚晨飛(2023年9月首次管理公募基金)尚處新手期。
二是明星基金經理光環失效,由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同樣難逃清盤命運。以鵬華成長先鋒混合為例,該基金由前寶盈基金明星基金經理陳金偉管理,自2024年8月成立以來,規模始終在清盤線附近徘徊,成立7個月未現明顯增長。無獨有偶,由從業9年的資深基金經理陳良棟掌舵的長城產業優選混合,自2024年7月成立以來,管理規模已從首募的3.62億元縮水至不足5000萬元,觸發清盤預警。
中小公司生存空間受擠壓
在此輪公募基金清盤潮中,中小基金公司正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考驗。
以淳厚基金為例,今年以來已清盤淳厚穩嘉和淳厚穩悅兩只產品,同時旗下包括淳厚優加回報一年持有期、淳厚中債1—3年政策性金融債等在內的多只基金接連發布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預警公告,清盤風險持續蔓延。
行業內部人士透露,清盤對中小機構造成的打擊尤為沉重。“單只產品清盤意味著前期數百萬的營銷投入付諸東流。但若維持‘迷你基金’運作,每年仍需承擔50—100萬元的審計、托管等固定成本。這種兩難局面讓中小基金公司進退維谷。”
為打破困局,淳厚基金正嘗試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修改基金合同中的終止條款。這種“續命”做法在業內雖非首例,但反映出中小機構在規模萎縮下的求生本能。Wind數據顯示,淳厚基金旗下26只公募產品中,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已有10只規模跌破5000萬元清盤線,占總數的38.5%,公司整體規模也僅維持在231.42億元。
多重因素導致規??s水
當前公募基金行業面臨的清盤壓力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市場與行業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位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揭示了背后的深層原因。
首先,市場持續震蕩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上海某中型公募市場部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權益類基金業績普遍承壓,導致贖回壓力加大。特別是行業主題類產品,受板塊快速輪動影響,規模波動更為劇烈。市場環境的變化使得基金維持規模的難度大幅提升。
其次,“贖舊買新”現象仍未根本改變。盡管監管層持續規范基金銷售行為,但部分渠道仍存在引導客戶贖回老基金認購新基金的情況。某銀行系基金公司渠道經理透露:“部分銀行網點對新基金銷售考核權重較高,客觀上造成了資金‘搬家’。”
第三,同質化競爭加劇馬太效應。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超過1.1萬只。但資金持續向頭部公司和明星產品集中。在這種競爭格局下,缺乏特色的產品很難獲得投資者持續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素對中小基金公司的影響尤為顯著。《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中小公募長期陷入“左手發新、右手清盤”的惡性循環。即便成功發行新產品,也難以實現規模的持續積累和產品線的有效擴充。
行業轉型陣痛中的新機遇
盡管當前清盤壓力較大,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行業高質量發展必經的陣痛期。隨著行業逐步走向成熟,未來可能出現以下變化。
首先,產品布局將更加精細化。頭部基金公司或將收縮戰線,逐步清退同質化產品,集中資源鞏固在主動權益、固收等傳統優勢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中小機構則需另辟蹊徑,重點布局量化投資、固收+、細分賽道ETF等特色產品,通過差異化競爭尋找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模式將向“投顧驅動”轉型。傳統的“重首發、輕持營”的銷售模式將逐步讓位于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投顧服務。
最后,行業并購重組可能加速。參考海外市場經驗,未來5—10年或將出現更多中小機構之間的合并案例,以及大型金融集團對特色中型公募的收購。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