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0 09:34 | 來源:北京商報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邁百瑞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聚焦于生物藥領域的CDMO企業,專注于為單抗、雙抗、多抗、融合蛋白、抗體偶聯藥物、重組疫苗、重組蛋白等生物藥提供專業化、定制化、一體化的...
榮昌生物正值多事之秋,核心技術人員相繼離職之后,關聯公司煙臺邁百瑞國際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百瑞”)的創業板上市也宣告終止。2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深交所獲悉,邁百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已正式終止。邁百瑞的IPO進程歷時近兩年半,其申請于2022年9月28日獲受理,2023年6月16日成功過會,但此后一直未提交注冊,直至審核被終止。在此次上市折戟背后,邁百瑞招股材料中的低級財務錯誤、頻繁關聯交易等問題備受關注。
過會后近20個月未注冊
邁百瑞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聚焦于生物藥領域的CDMO企業,專注于為單抗、雙抗、多抗、融合蛋白、抗體偶聯藥物、重組疫苗、重組蛋白等生物藥提供專業化、定制化、一體化的CDMO服務,可覆蓋從早期研發、細胞株開發、生產工藝開發、分析方法開發、質量研究、臨床樣品生產、國內外IND/BLA申報到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全鏈條環節。
2022年9月28日,深交所正式受理邁百瑞的創業板IPO申請,標志著這家聚焦生物藥領域的CDMO企業正式開啟上市征程。同年10月26日,邁百瑞進入問詢階段,但在財務數據披露方面,因項目金額符號錯誤,導致2019年扣非歸母凈利潤列報披露出現近3.9億元的重大差異,邁百瑞及相關責任人收到深交所監管函。
經過兩輪審核問詢答復及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后,2023年6月16日,邁百瑞迎來關鍵節點。創業板上市委召開會議對其IPO進行審核,最終邁百瑞成功過會。
自過會之后,邁百瑞的上市進程卻陷入僵局。在近20個月的時間里,邁百瑞始終未能向證監會提交注冊。直至2025年2月16日晚,深交所網站發布信息,因邁百瑞和保薦人申請撤回IPO申請文件,深交所決定終止對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審核。至此,邁百瑞長達近兩年半的IPO之路畫上句號。
關于邁百瑞撤回IPO申請的原因及其后續IPO計劃,北京商報記者致電邁百瑞進行采訪,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任何回應。
與榮昌生物深度綁定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邁百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呈現增長態勢,營業收入從2.17億元增長至5.08億元,凈利潤扭虧為盈增至1.32億元。但市場對邁百瑞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獨立性產生質疑。
從股權與人員架構來看,邁百瑞與榮昌生物共享實控人。王威東、房健民等10人既是邁百瑞的共同實控人,也是榮昌生物的實控人。其中,房健民在邁百瑞擔任董事長,同時兼任榮昌生物首席科學官;榮昌生物董事會秘書溫慶凱在邁百瑞任職董事。“這種人員的交叉任職,使得兩家公司在戰略決策、日常運營等方面的界限變得模糊,市場擔憂邁百瑞的經營決策難以完全獨立,可能會受到榮昌生物的過多干預。”醫藥投資人士朱奎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在業務合作上,二者聯系緊密,榮昌生物是邁百瑞的第一大客戶。2021—2022年,邁百瑞來自關聯方客戶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6437.23萬元、8048.08萬元及1.6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06%、21.22%及32.66%。其中,關聯方榮昌生物帶來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5.26%、14.06%及12%。
榮昌生物近年來持續大額虧損,財務狀況不容樂觀。近日榮昌生物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4年營業收入約17.15億元,同比增長約58%,然而凈虧損卻預計高達14.7億元。自2020年上市以來,榮昌生物僅2021年因海外授權交易實現盈利,其余年份均為虧損,近三年時間虧損約40億元。
“一旦榮昌生物經營狀況惡化,減少與邁百瑞的業務合作,邁百瑞的營收和利潤增長將難以為繼,甚至可能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的情況。”朱奎表示,市場對邁百瑞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和獨立性產生懷疑并非空穴來風,其與榮昌生物的深度綁定關系確實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這也成為其IPO進程中的一大阻礙。
外部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朱奎指出,在行業競爭方面,近年來CDMO市場新進入企業不斷增加,僅2023年就有15家新企業涉足,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在政策監管層面,隨著藥品審批制度改革,對生物藥生產工藝驗證、質量控制等要求更加嚴格,邁百瑞在合規成本上大幅增加。資本市場環境上,當前對生物醫藥企業IPO的估值趨于理性,投資者對企業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提出更高要求,這使得邁百瑞在此時沖擊IPO面臨較大的壓力。
相關新聞
建發致新成深市IPO唯一在審醫藥企業
隨著邁百瑞創業板IPO撤單,上海建發致新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發致新”)成為目前深市闖關IPO的唯一一家醫藥企業。建發致新目前處于上市委會議通過階段,等待提交注冊。而在上會階段,建發致新曾遭暫緩審議。
深交所官網顯示,建發致新創業板IPO于2022年6月29日獲得受理,2022年7月15日進入已問詢階段。2023年6月15日,建發致新獲得上會機會,不過此次上會遭到了暫緩審議;2023年11月15日,建發致新再度獲得上會并最終獲得通過。不過,已經上會通過超一年,建發致新IPO仍未提交注冊。
招股書顯示,建發致新作為全國性的高值醫療器械流通商,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直銷及分銷業務,并為終端醫院提供醫用耗材集約化運營(SPD)服務。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血管介入器械為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81.93%、70.53%、63.9%和60.77%。
此次IPO,建發致新擬募集資金不超4.84億元,投向信息化系統升級建設項目、醫用耗材集約化運營服務項目、補充流動資金三個項目,擬分別投入募資額1.4億元、1.04億元、2.4億元。
擬募資補流的建發致新,報告期內持續進行現金分紅。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建發致新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約為9735.71萬元、5819.05萬元、7161.9萬元,合計約為2.27億元。
報告期內,建發致新資產負債率持續走高。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建發致新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2.43%、86.94%、87.39%、87.76%,呈上升趨勢。其中,報告期各期末,公司負債總額分別為58.19億元、66.12億元、79.14億元和91.47億元,總體呈上升趨勢。
同時,建發致新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較低,報告期內,建發致新流動比率分別為1.19、1.14、1.13和1.12,速動比率分別為1.1、0.95、0.9和0.9。
建發致新表示,由于公司所處的醫療器械流通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日常經營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較高,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較低。若未來銀行貸款政策全面收緊或銀行利率大幅提升,或者公司不能獲得長期資金來源和其他融資保障措施,使得公司經營資金出現短缺,則可能影響公司的穩定經營。
報告期內,建發致新業績整體呈上升趨勢。財務數據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建發致新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85.42億元、100.24億元、118.82億元、74.99億元,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約為1.6億元、1.67億元、1.74億元、8963.82萬元。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表示,高負債率會限制公司的經營靈活性,因為公司需要將一部分資金用于償還債務或者利息,而無法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業務拓展和研發等方面。同時,如果公司負債過高,會面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建發致新方面發去采訪函,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