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10:25 | 來源:新浪證券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司降本節奏緩慢直接給毛利率帶來影響。2021-2023年,公司風機及零部件銷售業務毛利從16.31%一路下降至5.74%。另一方面,高成本或難以滿足下游客戶的低預算要求,影響公司...
10月30日,電氣風電(7.910,-0.19,-2.35%)發布三季度財報,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4.89億元,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0.90億元,雖然相比2023年前三季度-7.37億元、第三季度-2.90億元已實現虧損收窄,但公司已連續虧損兩年又三個季度,局勢并不樂觀。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4月修訂)》,若公司“最近連續3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凈利潤孰低者均為負值,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的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則會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冠以“ST”字樣。
換而言之,電氣風電要想避免被戴上“ST”的帽子,必須在今年最后一個季度挽回4.89億的虧損。
然而,從歷史數據來看,即使是在公司達到業績最高點、海風經歷裝機潮的2021年,公司全年的扣非歸母凈利潤也不過4.13億元。
“摘帽”目標的達成可謂相當困難。
海風霸主不敵降本壓力 市場被瓜分 王座易主
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電氣風電設立于2006年,是上海電氣(8.380,-0.05,-0.59%)(維權)集團風電業務的運營主體,公司實控人為上海市國資委。
在2021年5月公布的招股說明書中,公司自稱“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整機制造商與服務商”,這在當時名副其實。根據風能專委會CWEA公布的數據,2021年及之前,電氣風電的產品銷售超過全年新增裝機量的1/3,而彼時金風、遠景、明陽等陸風龍頭大廠僅能拿下不到20%的市場份額。
2021年的“海風搶裝潮”則直接將電氣風電推至業績頂點。根據風能專委會CWEA數據,當年海風新增裝機量為14.48GW,同比增長277%。而當年電氣風電實現5.06GW的出貨量,占比仍超1/3。出貨提升帶動業績增長,在公司2020年陸風放量高基數的情況下,2021年公司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仍實現16%和22%的同比增長,達到240億元和5億元的歷史最高點。
而故事的轉折就發生在2021年末。
海風搶裝潮過后,海風正式進入退補平價周期,之后的海風項目不再享受國家電價補貼。下游客戶在緊預算環境下對價格愈發敏感,整機及其供應鏈的發展邏輯轉變為“降本”,而電氣風電在這次行業風格切換中掉了隊。
公司曾在2023年年報中提到:“面對競爭不斷加劇的市場格局,公司通過積極推動產品大型化、調整技術路線、供應鏈降本等方式壓降成本,本報告期內產品成本雖已有一定降幅,但仍不及銷售價格下降幅度。”
拖沓的降本進度撼動了電氣風電的龍頭地位。據風電頭條數據,2022年電氣風電的中標均價為3725元/kW,而明陽智能(13.030,-0.12,-0.91%)為3842元/kW,已經相當逼近。而根據風能專委會CWEA的年度簡報,當年電氣風電的海風裝機量占比為28%,而位列第二的明陽智能占比也達到27%,也已相差無幾。
2022年中國風電整機企業海上新增裝機容量及占比
2023年,明陽智能和遠景能源實現趕超,分別拿下40.9%、15.8%的裝機量,位列第一、第二。而昔日的海風霸主電氣風電,只拿到15.6%的裝機量,位列第三。
2023年中國風電整機企業海上新增裝機容量及占比
量價掉隊導致入不敷出 融資補流仍然捉襟見肘
電氣風電的衰落在業績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面,公司降本節奏緩慢直接給毛利率帶來影響。2021-2023年,公司風機及零部件銷售業務毛利從16.31%一路下降至5.74%。另一方面,高成本或難以滿足下游客戶的低預算要求,影響公司競價拿標能力,進而導致營收下降。2021-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236億元、117億元、96億元,兩年復合增速為-36%。
量價其跌導致盈利能力下降,公司2022年業績迅速“變臉”,陷入虧損,并持續不振。2022-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億元、-14億元、-5億元。對比之下,其余風電整機龍頭企業2022-2023年均實現大額盈利,電氣風電的成績可謂相當尷尬。
近年風電整機龍頭企業的扣非歸母凈利潤情況
業績虧損導致資金大量流出,公司積極融資補流,卻難掩資金依舊緊張的窘相。據公司財報顯示,電氣風電2022-2024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計-70億元,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僅為59億元,難以覆蓋經營與投資需求。經過這兩年又三個季度的消耗,公司苦心經營積累的60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僅剩18億元。
今年三季度,風電招標復蘇,中標價格企穩,利好聲浪之下風電整機板塊實現普漲,電氣風電也得以迅速拔高,從9月20日3.05元/股暴漲至12月18日的8.10元/股,3個月漲幅高達166%。
興奮之余,也請各位投資者關注電氣風電的產品競爭力變動、“ST”戴帽的輿論風險、資金斷流的再融資風險,理性看待市場,控制持倉成本。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