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16:11 | 來源:經濟觀察網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海印股份封死跌停板以0.86元/股報收,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于1元/股,逼近面值退市規定的20個交易日。
正在為保護上市地位而苦苦掙扎的一眾退市邊緣股,可能會迎來新的自救方式。
2024年7月18日,廣東海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861.SZ,下稱“海印股份”)發布公告稱,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擬收購江蘇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蘇巨電”)51%股權。由于相關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海印股份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的相關規定,申請自7月18日開市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為不超過10個交易日,即在8月1日前按照要求披露相關信息并復牌。
而在此前的7月17日,海印股份封死跌停板以0.86元/股報收,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于1元/股,逼近面值退市規定的20個交易日。
那么,在此關鍵時刻,海印股份“停牌+重組”的新舉措能否助其擺脫退市困境呢?
“自救組合拳”無效
主營商業物業運營和金融服務的海印股份,在遭遇連續3年(2021年至2023年)的虧損后,于2024年開始出現經營好轉跡象。據其7月12日披露的業績預告,由于旗下商業板塊的收入和利潤同比上升、經營情況穩中向好等原因,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0.90億元至1.35億元,同比增長201.13%至251.59%,成功扭虧為盈。
記者留意到,在海印股份最新一期(2024年第一季度)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聚集了眾多的私募基金、投資機構以及牛散,包括橫琴廣金美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海暢譽投資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珠海格林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銀河德睿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蔡志華等。其中,橫琴廣金美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國內成立時間最早、運營時間最長的深耕量化研究的機構之一,其資產管理總規模高達120億元,實控人為廣州市人民政府。
正是這樣一家基本面開始好轉且有眾多實力機構持股的上市公司,近期卻因股價下跌而面臨即將面值退市的困境。
為了穩定股價,海印股份的副總裁潘尉、證券事務代表馮志彬早在6月17日的路演活動中便明確表示,已動員高管進行增持,后續會抓緊落實不限于控股股東增持、高管繼續增持等方案,從而拉開了上市地位保衛戰的大幕。
其后,海印股份打出了一連串的“自救”組合拳:6月19日發布控股股東增持計劃,7月11日披露展貿城收儲項目進展,7月12日預告上半年預盈,7月13日公告控股股東增持進展。然而,海印股份的股價表現卻人依然不給力:自6月25日以0.99元/股報收后,其收盤價便再也沒有站穩在面值之上。
7月17日,海印股份封死跌停板,收盤價為0.86元/股,已連續17個交易日低于1元/股。A股雖然實行了與國際接軌的面值退市制度,但卻獨特地運行著10%的漲跌幅限制,這意味著只要下一個交易日海印股份的收盤價低于0.83元/股,便可鎖定退市,而無需等到第20個交易日。因此,海印股份7月17日的跌停板,堪稱是一只腳已經跨進了退市的門檻。
那么,在經營好轉、扭虧為盈,及疊加控股股東增持的情況下,海印股份的股價為何依然“跌跌”不休呢?是否存在被惡意做空甚至惡意退市的可能性呢?
7月18日,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海印股份董秘處進行咨詢。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影響股價走勢的因素眾多,他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公司股價一路下跌,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股價不存在被惡意做空甚至惡意退市的情形。
“停牌+重組”新方式
正是在即將被鎖定退市的關鍵時刻,7月18日凌晨,海印股份發布了《關于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暨停牌的公告》。公告指出,海印股份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具體為擬通過收購或增資的方式獲得江蘇巨電51%的股權。
由于相關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以及避免對公司股票交易造成重大影響,海印股份根據深交所的相關規定,申請自7月18日開市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為不超過10個交易日,即在8月1日前按照要求披露相關信息并復牌。
“這個時候確實很有必要停牌一段時間,從而讓投資者有一個能夠作出理性投資抉擇的緩沖期。”資深投資者李德明對記者表示,由于缺乏相關的退市賠償配套措施,面值退市制度對市場人氣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再疊加漲跌停板這種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的制度,導致眾多股票當價格靠近1元/股時就會發生踩踏式下跌,而踩踏式下跌反過來又加重了市場的恐慌情緒,結果必然是害怕退市的心態助推了退市的結果,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近期退市的廣匯汽車(600297.SH)。現在的海印股份跟廣匯汽車有些類似,就是投資者已經無暇顧及基本面好轉的事實,只因害怕退市而在非理性交易而已。這個時候停牌一段時間,讓這些持股者有一個理性分析的時刻,這才是一個成熟市場應有的表現。
他進一步向記者表示,這些退市邊緣股在股價崩潰即將退市的關鍵時刻能夠停牌的比較少見,此前甚至有一些退市邊緣股在股價大幅殺跌時向媒體表示“因為不能停牌導致踩踏情緒持續釋放”。現在海印股份能夠成功停牌,這從側面顯示出監管層或許已經意識到這種面值退市制度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進行了某種改善。相信在海印股份之后,還會有更多的退市邊緣股會采取這種停牌籌劃重組的方式進行“自救”,尤其是那些基本面不錯的公司,如東方集團(600811.SH)、海航控股(600221.SH)等。
那么,深交所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海印股份在即將退市的關鍵時刻進行停牌重組的呢?類似的退市邊緣股在沒有實質性重組計劃的前提下,能否通過長期停牌、等待大盤好轉時再復牌的方式規避面值退市規定,從而完成“自救”呢?7月18日,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深交所進行咨詢。
深交所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首先,停牌前后還是執行相關的規定,即海印股份復牌后第一天如果收盤價低于面值的話,那就是第18個交易日,不存在規避的情形;其次,相關公司要有相關的事項才能夠向深交所申請停牌,這個是有相關規定約束的,且要有合理的理由,并非隨意就能申請成功。
當談及當前的面值退市制度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疊加漲跌停制度更是增加了市場的恐慌情緒時,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關于你提到的這個面值退市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我們這邊會進行記錄并向有關部門反映。后續當該規則發生修改的時候,會參考你們提出的這些意見和建議的。”
轉型之路不平坦
作為本次重組事項的標的,江蘇巨電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及配件、電池生產設備的技術研發、制造和銷售等業務,這些和海印股份當前的主營業務(商業物業運營和金融服務)似乎并不太相關,從而引發了市場對本次重組真實性的質疑,認為只不過是海印股份的一次花式“自救”而已。
對此,海印股份董秘處的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其實公司早有轉型去做新能源這方面的規劃,且一直在穩步推進中,“如果這個轉型規劃成功的話,那么公司未來的主營將會是以雙輪驅動的形式呈現”。
公開信息亦顯示,海印股份其實早在2016年便開始涉足新能源領域,其后在2021年、2022年的年報中,均有提及如何向新能源領域進行轉型升級,并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比如制定《新能源汽車和充電運營項目發展規劃綱要》、以增資擴股形式獲得江蘇奧盛新能源10.71%的股權、與國電投海晟(廣東)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等等。
在2023年的年報中,海印股份更是強調“2024年,公司在優化主業的同時將繼續深入推進新能源戰略轉型工作,加快公司光伏業務和多元化場景應用的密切結合,拓展光伏業務市場布局深度,完善‘商業、光伏、金融’的業務版圖,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由此可見,海印股份此次擬收購江蘇巨電股權,正符合其向新能源領域戰略轉型的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涉足新能源領域至今已經8年時間,即使從2021年提出向新能源領域轉型算起,也已有3年時間,但在海印股份2023年年報的主營收入結構中,新能源領域貢獻甚微,這從側面顯示該公司的新能源轉型似乎并不順利。
那么,此次收購江蘇巨電股權能否打破這個僵局呢?7月18日的公告對江蘇巨電的介紹比較簡略,記者通過天眼查平臺發現,其實該公司是具有國資背景的。江蘇巨電共有三個股東:福建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建巨電”),持有60%股份;江蘇雙溪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江蘇雙溪”),持有30%股份;江蘇展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10%股份。其中,福建巨電的主要股東是福建省招標采購集團有限公司,隸屬福建省國資委;江蘇雙溪的實際控制人則是睢寧縣國有資產管理服務中心。
但天眼查信息亦顯示,正是這樣一家具備國資背景的公司,今年5月份以來便有3次作為被告被立案的信息,分別是5月11日被睢寧縣人民法院立案、5月29日被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7月11日被武漢市黃陂區人民法院立案。此外,江蘇巨電自3月28日以來還有3條被執行人的信息,被執行總金額為5674.82萬元。
這些跡象表明,江蘇巨電的基本面似乎并不太理想。那么,如果海印股份成功收購江蘇巨電51%股權,又能對其自身的新能源轉型戰略發揮多大的作用呢?記者將密切關注后續進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