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10:07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年來,銀行網點客流量斷崖式下跌,部分網點盈利能力銳減。對此,多家銀行推進網點優化升級,網點數量呈現收縮態勢,但隨著網點布局的調整,以及更多生態場景的融入,網...
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南路133號,位于老城區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上,附近人流量多,車流量大。而曾經在此經營多年的一家國有大行網點悄然關閉,如今換成了一家超市。
“很久不來,今天才發現銀行網點變成超市了。”7月3日,家住通州區的李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個網點開了至少10年,去年經過此處以為網點在裝修,沒想到徹底關停了,銀行竟然還能不掙錢嗎?
截至7月4日,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信息,《華夏時報》記者統計2024年以來商業銀行退出網點累計1482家,同期968 家銀行網點獲得金融許可證。
近年來,銀行網點客流量斷崖式下跌,部分網點盈利能力銳減。對此,多家銀行推進網點優化升級,網點數量呈現收縮態勢,但隨著網點布局的調整,以及更多生態場景的融入,網點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撤并的同時,不少銀行正在對網點進行改造,重新裝修后的銀行網點“褪去”嚴肅形象,營業大廳更加明亮整潔,工作人員更貼近客戶,此外不少銀行將理財業務放到重要位置。
銀行網點的困境
前些年,線下網點曾作為銀行零售業務的主戰場,是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
為了搶占市場和存款,銀行大規模鋪設網點,甚至有的銀行一條街兩側設置兩個以上網點。《華夏時報》記者從機構持有金融許可證信息列表中查詢到,截至2024年7月3日,全國共有商業銀行網點超20萬個。
但如今,網點已然成為銀行運營成本最高、風險較為集中的渠道。一名國有大行通州區網點的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由于租金貴、運營成本高,上述新華南路所關閉的網點,已經與其所在網點合并。
“銀行網點的運營也需要計算成本,這邊房子是銀行自己的,不用付租金,兩個網點合并后,此處重新裝修,營業面積更大、更寬敞。”上述工作人員說道。
此前,福州一家股份行工作人員也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他所在的社區支行面積僅60平米,工作人員5名,一年的運營成本近百萬元,其中包括人工成本,房租、物業、水電,以及維護、宣傳、辦公費用等。稍大一些的支行,一年至少要支出四五百萬元,而“這只是最基本的成本”。
一面是較高的運營成本,而另一面是斷崖式下跌的客流量,“利潤下滑”成了一些銀行網點面臨的難題,網點撤并成了大勢所趨。
截至7月4日,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信息,《華夏時報》記者統計2024年以來商業銀行退出網點累計1482家,同期968 家銀行網點獲得金融許可證。換句話說,2024年前6個月,共計減少514家銀行營業網點,其中包括支行、分理處、營業所等。
“銀行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7月3日,一名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感嘆道。
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疫情后,來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大幅下降,不及原來的二分之一。“原來都得排長隊,辦一次業務要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現在基本沒人,10多分鐘就能處理完。”
同時上述工作人員提到:“很多年之前,客戶買理財產品、基金產品都要到銀行排隊,去晚了還搶不到,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互聯網高度發達,手機銀行能滿足大部分金融需求,不僅省時,還安全。”
“開著就等于賠錢。與其維持,不如優化。”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此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隨著數字化發展,銀行客戶線上化趨勢明顯,部分網點客流量迅速下降,使網點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尤其一些大城市里的網點,每天業務量非常有限,甚至達不到盈虧平衡點。
曾剛認為,在這種背景下,適度減少已有的物理網點可以壓縮成本,同時增強線上渠道服務能力,這也是銀行渠道優化的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孫同全曾表示,效益低的網點正在成為銀行的負擔。小型網點很難盈利,很多需要依靠分行、總行養,在監管趨嚴、業務線上化的大背景下,裁減不賺錢的網點很正常。
網點升級轉型勢在必行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正引導商業銀行優化網點布局,完善人員選配,加快設施更新,增強普惠金融服務。
原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王朝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型銀行包括所有的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增強分支機構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持續完善網點布局,優化人員結構,加強金融服務空白和薄弱地區的支持。
此時,他還提到,在撤銷部分網點的同時,監管部門引領銀行在一些地區新設網點,網點數量和員工隊伍總體上來看還是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態勢。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監管部門應對新開設網點的條件和標準進行規定,并定期對其設施人員完備性、服務質量、風險管理能力和內部控制健全性等進行評估。從總體上把控網點開設的數量和位置,引導商業銀行在網點選址時綜合考慮附近網點密度、人口密度、經濟活躍度等因素,確保金融服務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
另外,目前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在產品類似的情況下,客戶對服務的需求提升,包括銀行工作人員的態度、客戶經理運營客戶的能力,此外還包括網點的軟硬件設備,客戶辦業務時的體驗感等。
“客戶立行”已成為銀行網點轉型的中心。近年來,不少銀行網點升級改造,在經營模式、業務流程、軟硬件資源配置都進行了優化,更加智能化、輕型化運營,力求在提升網點輻射力、提高客戶服務力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銀行網點升級后,一方面對科技依賴性更強,另一方面更加特色化、個性化。
例如,多家銀行實體網點為滿足“銀發族”客群需求,探索網點適老化改革,完善適老化服務,幫助老年客群跨越“數字鴻溝”。記者走訪網點時注意到,多家銀行在網點改造后增加了適老設施和服務。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銀行網點增設理財業務辦理柜臺,為客戶配備一對一理財經理。
“網點新裝修后,更加寬敞明亮、清新舒適,原來購買理財要上二樓VIP室,現在一進門直接可以找客戶經理辦業務。”一名家住西城區的張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她家附近銀行網點的情況。
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曾表示,在銀行業務全面數字化的背景下,就很多業務而言,物理網點不再是必要環節,其作為客戶服務一線堡壘的價值逐步下降。
薛洪言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物理網點需要在數字化轉型大環境中重新尋找定位,并基于這個定位進行針對性轉型。
此外,曾有銀行業內分析人士提出,網點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也是一項顛覆性工作,工具先進了,運營和管理思想也要跟上,這點尤為重要。銀行網點轉型升級沒有完全一樣的路徑,不能簡單地照搬他行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在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每家銀行的網點轉型道路都需要不斷演進、優化,以適應客戶的需求變化為核心,持續探索特色化道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