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3:56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近期的降費潮中,部分基金的力度頗為突出。例如,6月21日長城基金發布公告稱,自6月24日起,降低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C類基金份額銷售服務費率和A...
作為公募基金新時代的一大話題,降費得到業內的普遍關注。近日,新一波基金降費暗流涌動,除了主動權益類基金外,部分固收類、貨幣類基金也紛紛降費。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去年七八月,此波的降費力度更勝一籌。多只基金直接將費率降至“腰斬”線以下,更有基金費率降幅達80%。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調研中了解到,大幅降費的背后,存在著規模承壓而試圖通過降費吸引資金進場、進一步讓利投資者提高產品吸引力、尋求打造有別于同行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等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參照海外市場,降費確實是基金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是讓利于民的行為。但是,此舉也會對基金公司的業績造成一定沖擊。如何平衡讓利與業績的關系,可能需要基金公司擺脫過往依賴管理費收入的慣性思維,更加專注于做好產品業績,服務客戶需求,開創新的業績增長點。
有基金費率低至“兩折”
在近期的降費潮中,部分基金的力度頗為突出。例如,6月21日長城基金發布公告稱,自6月24日起,降低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C類基金份額銷售服務費率和A類基金份額申購費率等。
從調整結果來看,各項費率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管理費年費率、C份額銷售服務費年費率、A份額申購費年費率更是直接降低至“腰斬”線水平以下。管理費年費率由1.20%調整為0.40%;C類基金份額銷售服務費年費率由0.60%調整為0.20%;A類基金份額的申購費率方面,申購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由1.5%降低至0.4%,申購金額在100萬元至300萬元由1%降低至0.2%;基金托管費年費率由0.20%調整為0.12%。
這一降幅意味著什么?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年費率為1.2%,托管費年費率為0.25%。該基金直接將管理費年費率降至0.4%,托管費率降至0.12%。值得注意的是,0.4%的年管理費率水平,幾乎可以算得上是靈活配置型基金中的最低一檔。
為何突然大幅降費?從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的情況來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股票倉位為65.31%,為偏股票投資的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規模為1712.8萬元,低于清盤線要求的5000萬元,且已經連續多個季度末規模低于5000萬元。由此來看,這一大力度降費背后或不排除出于“持營保盤”的考慮。有業內人士分析,更低費率確實容易對客戶產生更大吸引力,進而吸引更多資金進場,提升基金規模,或是避免被清盤的一個有效措施。
范圍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去年七八月基金降費幅度普遍為20%,此次降幅更猛。包括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在內,近期采取“腰斬”式降費的基金似乎不在少數,且涵蓋主動權益基金、債券型基金、ETF等多種產品。
僅以6月份宣布降費的基金為例,國壽安保穩吉混合、泰信互聯網+主題靈活配置混合、新華豐利債券、匯添富安心中國債券、銀華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等多只產品費率的調降幅度都在50%及以上。
還有基金已經是第二次降費。例如,宣布6月21日起管理費年費率由1.0%調整至0.6%的工銀瑞信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早在去年5月26日,其管理費率已經由1.5%調整至1.0%。
去年7月將管理費率由1.50%降低至1.20%,托管費年費率由0.25%降低至0.20%的富國大盤價值量化精選混合也于近日宣布再度降費,年管理費率由1.20%調整至0.80%,年托管費率由0.20%調整至0.10%。
尋找新增長點
除了上述提及的權益類和債券類基金外,近期降費的基金中還出現了貨幣類基金的身影。中銀證券(9.270, 0.06, 0.65%)現金管家貨幣自6月19日起,調低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管理費年費率由0.30%調低至0.20%,托管費年費率由0.08%調低至0.05%;金元順安金通寶貨幣自6月17日起,管理費年費率由0.25%調低至0.15%。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今年以來已有約百只基金宣布降費,涵蓋主動權益類基金、債券類基金、貨幣類基金、ETF等多種類型產品。
對于降費,多位基金人士認為,參照海外行業發展歷程,降費確實是公募大勢所趨,基金行業的不斷發展成熟往往會伴隨著費率的調低。加上基金投資環節中的交易傭金費率下調,或許也為進一步大幅降費提供了空間。降費能夠降低投資者基金投資成本,是一種主動讓利投資者的行為。
如何平衡讓利和基金公司業績的關系?一位從業十余年的公募人士認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影響深遠。從短期來看,調降各類費率后營收下降所帶來的壓力是基金公司必須經歷的“陣痛”。但從中長期來看,“只有投資者贏,基金行業才能贏”。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的實施,是讓利投資者的重要體現,這將進一步促進基金行業與投資者利益一致。
有業內人士認為,降費背后更為重要的是,倒逼公募扭轉此前的“基金公司賺錢,基民不賺錢”現象,真正為投資者創造收益。通過降低費率,減少基金公司過去對管理費收入的依賴。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做好業績,基金公司其實可以通過凈值增長覆蓋費率下調對收入產生的影響,這或許對投資者、基金公司都是好事。
有公募高管認為,展望未來,公募基金公司或許需要考慮尋求立足于客戶需求的新收益增長點。此外,公募基金在ESG研究體系、技術與數據沉淀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在綠色金融大背景下,向機構投資者提供包括評分研究、解決方案等在內的綜合服務或許也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業績增長點。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