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8 14:04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認為,捷榮技術股價暴漲主要還是華為手機歸來導致的。
雖然距離華為新機上市已經過去近一個月的時間,但給整個供應鏈帶去的影響仍在持續發酵。9月27日,華為供應商之一捷榮技術再次漲停,這也是該公司自華為宣布Mate60系列上市以來的第16個漲停,在這波概念股的漲潮中,捷榮技術“遙遙領先”。不過,據捷榮技術近日披露的數據,華為其實已經淡出捷榮技術大客戶之列,因此這波股價飛漲也算意外之喜。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要不要繼續跟投或持有捷榮技術,恐怕還要考量一下這家公司的經營情況。2021年-2023年上半年,受全球消費電子需求放緩以及各項成本產生波動影響,捷榮技術一直深陷虧損泥潭。目前,與其它消費電子供應商一樣,捷榮技術正在謀求轉型,業內人士提醒,該公司瞄準的儲能賽道雖然前景廣闊,但市場競爭激烈、毛利率偏低,捷榮技術要做好充分的市場預期。
年內漲幅達507%
9月27日,捷榮技術延續了多日來的漲勢,開盤13分鐘后漲停封板,收盤價為47.83元/股,市值達到117.86億元,這已經是這支股票連續第六個工作日漲停。
將時間線往前移,可以看到捷榮技術今年的股價漲勢非常喜人,年內漲幅達到507%,最猛的這波漲勢主要集中在過去20多天。
8月29日,華為Mate60系列突襲上市,華為概念股聞聲大漲。當日,捷榮技術股價大漲7.99%,隨后從8月30日到9月11日,除了9月7日漲7.85%,其它交易日均漲停,9月13日和9月14日,9月20日到9月27日,捷榮技術繼續漲停。
這波漲勢有多猛,從股價就能看出來,8月28日,捷榮技術收盤價為9.26元/股,而9月27日股價已經達到47.83元/股,漲幅達到416%。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認為,捷榮技術股價暴漲主要還是華為手機歸來導致的。
至于和華為的具體合作情況,本報記者致電捷榮技術董秘辦公室詢問,對方表示近期不接受媒體采訪。
不過,捷榮技術9月26日在《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及嚴重異常波動公告》中披露,經公司進一步核查,公司的客戶代工廠(ODM)廠家向華為品牌產品提供公司的產品精密結構件,相關的營業收入分別占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0.46%、3.48%、3.7%,相關的收入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較小,對公司業績無重大影響。
與幾年前相比,捷榮技術“含華為量”已經大幅降低,這與華為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后在手機市場的收縮有一定關系。據該公司早前公布的招股說明書,2015年之后,華為成為其第一大客戶,2015年和2016年對華為產生的營收分別達到該公司整體營收的44.55%和39.52%。
除了捷榮技術,華為近期這波操作,還帶火了一大批概念股的股價,包括精倫電子、旋極信息、豐華股份、華脈科技、榮聯科技、高鴻股份、光峰科技等。其中,精倫電子和捷榮技術一樣,最近已經連收6個漲停板。
這波漲勢還能持續多久,是廣大投資者關心的問題。產業觀察人士丁少將對本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華為概念股的熱度將貫穿于整個新品的發售,但從中長期來看,還是取決于華為本身在技術和市場方面的突破,這決定了供應鏈企業在資本市場能受到多大認可。
而在況玉清看來,現在還沒有證據表明華為手機芯片可以大規模量產,其出貨量還是會受到限制,只是具體到什么程度,現在完全不透明,不好準確判斷。
業績虧損謀求轉型
雖然股價迎來飛升,捷榮技術本身的業績情況,與其當前的股價走勢其實并不匹配。
捷榮技術主營業務為面向3C行業客戶提供精密模具、精密結構件及高外觀需求的硬件組件的設計、研發、制造和銷售。上市后的這幾年,其業績波動非常明顯。2017年-2020年,捷榮技術處于盈利狀態,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178萬元、2933萬元、5628萬元、1.02億元,但從2021年開始這家公司便陷入了虧損,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這家公司的虧損額分別為2.45億元、1.25億元和4689萬元。
至于虧損原因,捷榮技術在2021年財報中表示,由于材料、人力及海外運輸成本上升、芯片短缺及銷售市場變化、產品整體銷售單價下降、需負擔的間接關稅成本突增等多個因素綜合影響,公司利潤遭遇了較大沖擊。
除了這些成本因素,整體消費電子市場的低迷也是造成捷榮技術業績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財報中,捷榮技術指出,這一年行業發展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挑戰,因地緣局勢、全球通脹以及供應鏈受阻等因素的影響,宏觀經濟環境持續低迷,消費景氣度不高,消費電子及通訊產品更新頻率放慢,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終端產品出貨量下降,導致行業整體需求受到較大影響。
丁少將預計,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大概會在明年下半年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復蘇。“整個行業下行已經持續了兩三年的時間,企業去庫存的力度也比較大,與此同時,消費電子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少用戶到了換新節點。”
在消費電子產品需求放緩的背景下,供應鏈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新的贏利點。捷榮技術今年宣布與深圳唯諾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深圳市捷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擬開展的新業務為新型儲能系統的集成、生產和銷售。
丁少將非常看好捷榮技術選擇的新賽道,他指出,在碳達峰與碳中和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產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儲能是這一領域的關鍵一環,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不過,很多企業都在積極布局儲能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系統集成技術的毛利率水平并不高,所以捷榮技術要有一個充分的市場預期和心理準備。”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